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我要去哈工大当老师

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8/12-08/12110920.htm

航天学院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科技论文的补充规定
时间:2008-12-8 11:09:20 阅读: 2161 标签: 航天学院 研究生 科技论文

为了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加强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管理,避免一稿多投、稿件质量不精,不断提高论文发表水平。经航天学院办公会讨论,对学院所属各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发表论文作如下规定:

1.导师必须承担起指导的责任,严把质量关,要对发表论文负全责。博士研究生在答辩时,发表的论文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为导师;硕士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原则上导师为第一作者。

2.为了对论文负责,扩大论文的影响,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原则上应标注导师为通讯作者。

上述规定从2010届毕业研究生开始正式实行,此前毕业的研究生可参照此规定执行。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因果研究与相关性研究

最近折腾研究方法,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因果研究与相关性研究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证明了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是不是它们之间也有相关关系呢?这里给出了答案:两者完全不同,有相关关系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给个中文版

http://tuxfans.com/2008/02/26/156/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RedOffice试下载

鄙人使用的操作系统是Linux,总觉得OOO打开中文word文档不是那么理想,想试试国产office到底水平如何。掰着手指头数了数:wps不支持Linux,永中不支持ODF,中标的半天没下载下来,倒是红旗的基于OOO的衍生品RedOffice看来还不错的样子,决定试一试。
进入下载页面,发现有好几种版本,每个看了一下,选择学生版。尽管不是免费的,不过人家说的好:“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产软件研发能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量核心技术和产品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作为怀揣中国梦想的一员,我们希望您能优先使用国产软件,用行动推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再加上要价只有区区1元,决定还是可以支持一下国产软件的。
准备购买,出现提示:“尊敬的用户,您需要通过“首信易支付”平台购买。推荐使用 IE 或者傲游2.0 浏览器,请不要使用腾讯、火狐或其它浏览器,以免因系统不兼容导致无法正常支付。”
左思右想,算了,作罢。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latex文档宏包的引用顺序

原来tikz要在geometry之后引用啊,要不然编译会出错,排除了半天才发现是顺序问题,不过原理是什么呢?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微软黑屏事件的后续

背景:
 专访微软中国商业市场总监林聪悟
林聪悟:大家千万不要用刻录光盘的价格来看待软件本身的价格。几百元上千元的正版软件产品,其实是有很多知识产权的投入跟研发融入其中。现在499元就 能买到一款Windows正版产品,网友一般用电脑三年五年,499元除3年一天大概多少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概念:一天不到五毛钱。一天不到五毛钱就可 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地使用正版,享受很多正版软件的好处,免受盗版软件的侵害。

访谈:
我问我老婆:windows卖多少钱你会购买正版?她想了一下:30。

理论:
在一个非垄断的市场,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谁决定呢?是不是由投入了多少资源决定的呢?如果大家都是根据成本定价的话,为什么还会有人亏损呢?如果微软觉得自己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产品理应卖高价的话,那么白云大妈“花了七天才憋出六个字”的月子2应该卖多少呢?

现实:
微软作为实际上最成功的IT营销公司,最近在人才方面出现了瓶颈,基础理论比较差,逻辑思维比较混乱。事实上从鲍尔默开始从上往下就没几个清醒的,可怜了Anders Hejlsberg还在为他们那个.net苦苦支撑,看来做技术的还是需要和懂市场的人一起合作才能有好结果啊。

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新版有风险,升级需谨慎

pacman没仔细看更新列表,顺手就升级到了python2.6,结果Rpython不能用了,郁闷了。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最终决定放弃SAGE

SAGE是华盛顿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源数学软件,用意替代maple,mathmatica,matlab等软件。它本质上是多个开源软件包的大杂烩,可以处理从统计到优化到画图等需求,提供一个“一站式”解决方案。SAGE设计了一个统一的入口,完全使用python调用各种功能,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只不过在我的机器上安装并不顺利,不论是装二进制的包还是从源代码编译(耗时4小时)都不能正常启动。最要命的是,这个大家伙个头实在不小,升级却挺频繁,难道我每次都要重新下载好几百兆的东西重新安装么?
能够把各种各样的功能集成起来,提供统一的界面本身是一个好事,至少免除了大家要学习多种语言之苦,不过搞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总觉得失去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就像是人家给了你一个精美的盒子,功能齐全,但是里面的零件却不是自己选的,有合意的,有不合意的。当然,我不是在抱怨SAGE什么,本身人家已经开源了,我要是有工夫应该自己折腾去。只不过面对这两种思路:大而全(好像M$经常干这种事情)和细粒度的组件,我更偏好哪一种呢?目前来看应该是后者吧。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应对“微软正版验证计划”的技术手段

官方证实,微软将针对中国市场在本月20日启动Windows XP专业版及Office的正版验证计划,届时,安装了盗版Windows XP专业版的电脑将被强行每小时“黑屏”(桌面背景变为纯黑色)一次,Office的菜单栏将被添加“不是正版”的标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能继续有效地使用办公软件,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必要的技术手段是绝对不可少的。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大大降低了技术方案的难度,保证菜鸟也可以轻松学会。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睁大眼睛:

1. 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microsoft office->卸载
2. 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www.openoffice.org/下载openoffice 3
3.安装
4.enjoy it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知识管理杂谈(七)

人为什么要共享知识?对于一个组织管理者来说,答案似乎十分明晰:当然是为了提升组织的能力。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共享自己的知识,并且掌握别人的知识,那么组织的能力该是多么强大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艺多不压身”,意思是多学一点总没有坏处,这是从正的方面说的。还有一句是从反的方面说的,叫“书到用时方恨少”。警告大家别等真的需要的时候发现没学到知识再后悔。因此,如果一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将知识贡献到组织中,那么组织能力预期会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对于共享者来说,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到底怎样才算是共享到组织中去呢?显然,如果在组织中一件知识只有一个人掌握,那么我们一般认为知识没有共享。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掌握了某件知识,那么自然地,我们认为知识得到了共享。现在,我们撇开这两种极端情况不谈,只讨论一下中间的状况,即:如果只有组织中的一部分人共享了该知识,算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

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个IT项目开发的团队。团队的技术核心甲解决了一个在“极端情况下多线程任务死锁的问题”。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在组织中共享,共享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掌握该知识。一段时间后,项目经理了解到情况,需求工程师小陈出差在外,暂时还没有掌握该知识,除此以外大家都没问题了。“该件知识是否共享到组织中了呢?”项目经理在思考,“需求工程师了解这玩意也没什么太大意思,再说又只有他一个人没掌握。算了,我看就认为知识已经共享到组织中了吧。"又过了一段时间,项目经理了解到负责市场推广的小李对这件知识其实是一知半解。大概明白有这么个事,但是具体情况说不清楚。“怎么搞的?!”经理刚要发火,转念一想:“小李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就算明白了具体原理,难道还让他每天和用户去解释多线程么?算了,多一个人不知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是认为整个组织已经共享了知识吧。”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演化下去。假设这个组织有N个成员。项目经理的本意是让N个人都共享到该知识的。后来发现只有N-1个人完成了共享,项目经理权衡之后认为共享目标已然达到。再之后发现其实只有N-2个人完成了共享,一番抉择后项目经理维持意见不变。那么如果是N-3个人呢?N-4呢?......只有一个人呢?项目经理忽然发现好像问题变得模糊了,到底共享给多少个人,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目前最直观的感觉是,一件知识似乎不必共享到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共享什么知识是和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角色相关联的。如果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在需要知识的之后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共享者,而在不需要的时候能够简单地过滤到冗余的内容,对于组织来说是不是会更好呢?

让我们做一次时空转移,来到老特拉福德,去看看我心爱的曼联足球队。介绍一下两个出场人物,中场核心罗纳尔多和后防中坚费迪南德。罗纳尔多技术好,速度快,能突破能射门,是队内的“技术骨干”。现在,罗纳尔多宣布愿意向全体队员共享自己的技术,那么,费迪南德是否愿意去学习掌握,把自己变成第二个罗纳尔多么?首先,他个人的先天条件决定了无论他怎么努力也变不成罗纳尔多。知识共享绝对不能否定天才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变成天才。其次,场上的位置决定了练好防守技术远比过人、射门更重要,那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考虑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还是不要花太多精力找罗纳尔多学习过人为好。最后,共享别人的知识,尤其在业务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消耗较大的资源(时间、精力),而回报却是非常不确定的。花了很大精力去心有旁骛,结果往往是样样通,样样送。嗯,就像IS专业一样。虽然“万金油”是每个教练都欣赏的角色,不过他们永远也做不上主力位置。那么,是否意味这罗纳尔多和费迪南德就老死不相往来了呢?当然不是。费迪南德通过向罗纳尔多讨教过人技术,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防守技术,也就是说,共享的目标不是让自己成为多面手,而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反之,罗纳尔多也可以通过和费迪南德的切磋,增强自己的过人本领。

我们在共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共享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共享自身业务的知识因为投入较少,回报较大,或者更准确地说,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少而往往成为优先的选择。相反,对与非自身专业的知识,由于不确定性比较大,而往往是劣选择。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团队中对于某件知识,有的人愿意去共享,而有的人直接忽略掉。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不确定性(风险)小的决策。

看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知识共享的成本了,对不对?下回再说。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知识管理杂谈(六)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应对外来压力或者负面信息的一种反应。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已知或者笃信向抵触的信息时,就发生了认知失调。面对内心世界与现实的不一致,人们往往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1. 抵制新的信息的内容。此时人们对新的信息持怀疑、敌对的态度,努力使自己相信它是错误的,由此减缓该信息带来的紧张感。通过寻找新信息的错误、漏洞,以及强化自身信念的正确性,最后否定新信息的内容,从而重新达到一致。
  2. 接受新信息的内容。如果新信息的内容确实不容置疑,并且比自身信念更有效,那么放弃旧有观点,转向新的观点也是一种缓解的方式。这在日常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3. 有时候尽管新旧信息本身非常对立,但是人们可以使其共存,通过额外的信念手段调和不一致所带来的紧张感。第三种情况不像前两种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人们仍然通过强化某种理念使其共存。
举个吸烟者的例子。如果一个烟鬼听到吸烟使人短寿,他会有什么反应呢?第一种情况:“胡扯,隔壁老王抽到90多岁,不还活的好好的?你看看人家那身体,比年轻人还棒!”第二种情况:“真的?看来我以后应该要戒烟了!花钱还对身体不好,戒掉!”第三种情况:“我也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不过你看我都抽了30年了,戒烟也不是那么容易。再说了,人家都抽,你要是不抽那不是显得不合群么?”这三种反应,应该是和上文提到的一一对应的。

这三种反应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当人们遇到了同自身认知相否定的信息时,第一反应总是维护自身的认知而否定外来信息。保护自己的认知在初始阶段总是利益最大的。比如IT业千年不变的语言之争--一种语言是否比另一种更好--就是具体的体现。我们今年看到了Linus挑头的C与C++之争,看到了ECMA4出来以后各方的口水战,看来好戏还会继续上演下去。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拥趸,一旦一方站出来攻击自己的最爱,就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对方一定群起而攻之,这反过来又加剧了论战的热度。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反攻对方就是保全自己。自己在某种语言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好不容易成了专家,如果轻易就被人家否定了,那么不但自己的专业技能,加上以前所作的开发工作,都会通通贴上“二等”的标签。因此大家一方面不断给自己打气,强化信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否定对方,以此来缓解失衡。

有趣的是,越是高水平的专家,越是喜欢论战。参加的专家越多,论战的程度越精彩。在旁观者看来,那些平常只深埋在专家脑子里的“隐性知识”在这一刻有如开了闸的洪水奔腾而出。许多在一般情况下--比如著作、演讲等--根本听不到的内容在论战中全部出现了。这些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听起来酣畅淋漓。就好像学会了独孤九剑的令狐冲,只有遇到了任我行,全部能力才被激发出来。
 黄钟公自不知对令狐冲的剑法却也是高估了。“独孤九剑”是敌强愈强,敌人如果武
功不高,“独孤九剑”的精要处也就用不上。此时令狐冲所遇的,乃是当今武林中一位惊
天动地的人物,武功之强,已到了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经他的激发,“独孤九剑”
中种种奥妙精微之处,这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施展自己全部的武功,所有的绝学?当然是玩命的时候。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企业里轰轰烈烈的知识管理。大干快上一套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然后就指望着专家、权威向库里输入内容、经验。事实已然证明这种做法纯属扯淡。一张纸一支笔摆在面前,谁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同时又能被读者领会?谁又能长期坚持下去做这种不知道有谁看,看了又会怎样的无聊的工作?在专家们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同时,既得利益者是否甘愿长期稳定地贡献自己胸中所学?依我看,与其制定什么狗屁规章制度规定专家们必须要贡献多少多少内容,倒不然让他们好好认知失调一下,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威胁,才能逼他们吐出真材实料。否则,不过是全民灌水,实在没什么大意义。可惜,专家们大部分也是领导,或者能让领导帮自己说话,真的出现了认知失调,恐怕行政手段会摆平一切紧张和不安吧。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翻译]The End of 'Command Control' Approaches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原文链接:http://www.abanet.org/lpm/lpt/articles/mgt08081.shtml
翻译了一部分。

我一直对所谓知识管理的“模式迁移”或者“革命”的说法心存疑虑。这些观点认为“革命”--比如说从知识获取转为知识创造--已然开始。结果却证明不过是一时风潮罢了。

有了那些前车之鉴,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好好看看律师事务所里的知识管理的发展。这可以看作“控制与命令”模式的倒掉。有时我们称这种发展为新兴的协作,同所谓的“企业2.0"web技术紧密相关。

这股风潮伴随着知识获取向知识创造而兴起。如果你把知识看成一种惰性的东西,可以任意获取、编辑、分发,那你的知识管理工作就悬了。你得不停地和烦人的各类所以和IT系统打交道,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些听腻了的老生常谈:资深的律师要为知识库贡献知识。

反过来,如果你把知识看做一种创新的、协同的活动,那么焦点就变为如何发展和应用那些独特的深刻见解以加深与客户间的联系。你更愿意去和别人沟通,而不是去创建什么完美的知识库。
命令与控制的模式关注于系统和管理结构,它需要获取并发布知识。在这种思路下,知识总是以一种中心化的方式创建出来,通过一些试运行的手段、或是成立项目小组,将运作的结果发布到中央的内容库去。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最多只有25%被人访问过,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人们继续把各类材料放到中心内容库中的热情。

几年前我就觉得命令与控制的模式不那么完美,当时我正在西班牙参加一个知识管理的会议。我加入了一个讨论新型技术-wiki-的课程,探讨wiki软件如何用于构建一个在线的百科全书:Wikipedia。我发觉如果我们能使用这种协同科技分散化内容的创建,没准我们能让更多的律师加入到专业的,尤其是我们缺乏足够专业能力的律师团队中去。我们有人用wiki和blog做了协同实验,试验时间超过了十八个月,结果令我们非常振奋。

对于那些认准命令与控制死理的纯粹主义者来说,无监管的内容爆炸听起来更象一场混乱。但是wiki的成功--建立了世界领先的查询工具,告诉我们即使在internet上我们也能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也许我们应给联合其他单位建一个法律相关的wiki,让法律出版商眼瞅着商品无人问津而干着急去吧。

以blog和wiki手段的协同只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个,另外两个是定位和导航。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知识管理杂谈(五)

我看过一些文章,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知识共享与协同的问题。在国内的文章中,大部分都一厢情愿地去分析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并据此认定中心节点应该是整个网络中的专家节点,或者说,拥有知识最多的人。

学过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是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之流,他们本身并不产生有效数据(对网络管理员除外),真正发送和接受数据的都是end user,他们才是数据的中心。社会网络和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在这一点上没什么不同,其中的中心节点实际上是组织中最活跃、最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和老太太们。这个群体永远是社会网络中最活跃的人,可惜这和她们是不是网络中最有知识的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Sarker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做了一个实证研究。他选择了12 个由美国学生组成的开发团队,通过和挪威的学生开发团队合作,来观察知识在协同中的共享情况。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人共享知识的量同个人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饱学的人越是能够向周围的人分享所学。实验的结果不难想象,尽管假设确实看上去有合理之处,但是数据却否定了这个假设。作者观察到,处于优势地位(或者说能力强)的学生并未象期望一样贡献自己的知识,反而是那些弱势地位的学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些可能的原因。一种可能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愿意炫耀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希望别人能够对其另眼看待。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大概真正有学问的人都很少开口,因为他们无须“证明自己”;而没什么本事的人怕人家说自己不行,所以找个机会就要表现一下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另一种可能是大概高人们多少会有一些“私心”,希望垄断知识能够带来一些竞争优势,因此没什么共享的动力。另外一种可能与知识本身的特点有关:越是重要的知识就越是默会的(tacit),越是难于表达。我们之前分析过,默会知识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下、从事某种活动、在特定价值观下才可能表现出来。在虚拟环境下指望高人们将这种知识明明白白地讲出来确实非常困难。所以“知识源”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要么就是说出来听者不知所云。

有一本书(也许是文章),叫做提问的艺术,提到了提问的一些原则:问题要确定、具体;提问之前自己先研究调查一下;问正确的人;让被问的人觉得值得回答你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能力不足的人却很少顾及到这些原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人在“弱弱地问”,然后底下一群人“同问”,“帮顶”。这些人往往是社区里最活跃的人。相反高人们要相对沉默的多,因为这些问题高人们实在懒得回答。“黑客们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题。如若不然,我们还来干吗?如果你有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玩味的好问题,我们自会对你感激不尽。好问题是激励,是厚礼,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而且通常会暴露我们以前从没意识到或者思考过的问题。对黑客而言,“问得好!”是发自内心的大力称赞。”问题是,谁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最有呼声的群体当然是高人们了,只有高手才能激发另一个高手的能力。可惜,高人是不问问题的。高手的自信心很强,有问题都自己解决;高手的自尊心也很强,竞争的意识无时不在。这两种心态结合膨胀,使得高手们的知识共享方式也非常特殊,最常见的就是打口水仗。一方给出一个观点,另一方立刻还以颜色。双方都是弹药充足、设备精良。在激烈的碰撞中,双方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吸收对方的优点。另一种方式是摆擂台,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每个人的成果都会成为别人的基石。这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高手和新手间不自觉地形成了两套阵营,双方都用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也就是说,指望知识自发地从高手转移到新手,在没有外部推动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知识管理杂谈(四)

人们对于显性知识(我还是用这个广为接受的名字来意指我认为实际上是信息的东西)一直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们认为显性知识利于理解和掌握,千方百计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另一方面显性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成为了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有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熟读兵书,对着军事地图口沫横飞,谁都认为这个年轻人胸中有才,上了阵才知道这哥们白瞎一肚子墨水了。另一个倒霉蛋是马谡,和小赵差不多。刘备评论马谡说:“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这二位几千年来一直是学习、使用、扩散显性知识的优秀代表(以下简称三个代表)。到头来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堪大用,还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会咬人的狗不叫。狗不叫不是因为“不会叫”,而是因为“叫不出来”。这叫不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有三种属性:它与行为紧密相连;与目标相关;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harvath,1999)。我们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两位小哥:首先他们获得的知识全部是二手的--兵书战策,都是别人写的。他们自己不但自己没带兵打过仗,赵括连战场都没上过。这么两个生瓜蛋子,怎么指望他们打胜仗?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们来两个熟读的兵书,传递的都是一些信息,而他们只不过起了个复读机的功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把“古人云”给背出来。换句话说,他们和现在的搜索引擎差不多,只占有信息,不具备知识。要想知道怎么打仗,没别的办法,上战场呗。想靠看书让人家把你教会,大概是不可能的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就是“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最好的注解了吧。

默会知识人们的共同感觉是“开不了口”,不仅仅是因为他难于表达,还在于它与行为的环境和具体行为相关联。当人们“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时候,默会知识成了真正的隐藏的宝藏,人们不会想起他来,更不用提把他明确的描述出来。为此,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默会知识,只能采用一种间接方式:案例。一个好的案例首先要给出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将自己使用知识的动作、行为展现出来,从而希望有悟性的听众能够领会其中的精髓。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所以我们看到MBA们经常如痴如醉地沉醉与商业成功案例中,但是邯郸学步者却占到了多数。因为他们记住的是场景,而没能掌握知识。

关于知识的来源,目前普遍认为有两到三个来源:一个是基因、另一个是自己创立、领悟的知识,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是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天生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再不济总会吃奶吧。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基因中,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固化了许多知识(一个有趣的案例请看这里)。自己获得的知识无须过多解释。关于最后一个,有人认为我们的行事会受到习惯和文化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影响。我没什么研究,先不发表评论。

写累了,先搁笔吧。

明年四、五月份CPI将降为负

立此存照!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0day Ebook下载方法

0day predb (0day 出品的资料列表)
现在0day的orlydb已经不能访问,推荐另一个0day predb: http://www.doopes.com/

0day电子书籍下载
国内:
TLFS(据说是亚洲最大的0day站点)(http://www3.eastgame.net)

国外:
http://www.avaxhome.ws/
http://0daybooks.blogspot.com/

http://www.netbks.com/(这个站点是从论坛里的回帖里发现的)
最近上传的Springer的论文集,大都是从这里下的。不过论文集对大多数人都派不上用场,所以大多要自己去下。

BT:
国外有人会把每周0day的ebooks打包放到bt上供人下载,一般名字为ebooks week**(如:ebooks week35),不过这个要慢一周左右。
推荐:http://www.mininova.org

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

知识管理杂谈(三)

显性在英语里是explicit,意思是明确的、清楚的、详细的;隐性是implicit,意思是含糊的、不明确的。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原先不具体的说具体了,原先角度单一的多角度论述一下,原先模糊的、未经量化的量化了,那么知识也就explicit了。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告诉我们一件事:没有显性化不了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手段的改进能让我们将内容具体化,比如有了图以后原来用文字难于表现的内容一下子就生动起来;认识的深入是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理解事物;而数学和计算机的发展能把模糊的变清晰。然而,不论你把抛接鸡蛋的过程如何具体的阐述,如何多角度的论述,如何清晰的量化,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靠一本扔鸡蛋手册是无法让人学会这项技能的。

implicit这个词大概是在nonaka1995年那篇经典的SECI模型的文章发表后流行起来的(至于最早是有谁提出的我没有考证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词是和explicit对应的:tacit。中文把tacit knowledge翻译成默会知识。在Polanyi的著作里,强调的是tacit这个词,而不是implicit。Polanyi认为不存在一组规则和算法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其真正的知识创造。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基于更基础的知识存在着:知识要么是tacit,要么源自于tacit knowledge。那么默会知识是如何共享的呢?通过tradi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好)。tradion有三种机制:模仿、甄别和干中学。通过traditon这种方式,共享的不仅仅是必要的信息和知识,还包括行为方式、价值观、行事准则等等。Sveiby用报纸编辑办公室的案例来解释tradition是如何运作的: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到处是讨论、命令、交换消息的声音,沟通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递的过程。人们的讨论是有目的的,但是知识的转移却是以一种无目的的方式进行的:在讨论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想要获取的知识。人们对团队里的明星高山仰止,学习、模仿者他的做事方法甚至说话方式,而失意者的行为却像瘟疫一样,人们惟恐避之不及。

通过tradition,知识其实是由接收者自己创建出来的,这就是知识共享的实质。所有的真正的知识的获得,都必须是一手的、亲力亲为的,或者说“实践出真知”。通过二手途径,比如书籍、音像制品等传递的不过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将我们大脑中存储的默会知识重新组合、应用,从而构建成新的知识。所谓的知识共享,不过是接收方在大脑中创建的自己的版本罢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说的其实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因为只有信息才有模糊和清晰的说法(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模糊的知识和清晰的知识?)。由此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泥潭:既然我们一直所说的“知识”其实都是信息,那么知识在哪里?它能不能离开人的大脑,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知它的存在?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知识管理杂谈(二)

这是一个我的老师给我讲的故事。说三国这部书里有这么几个人。第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未卜而先知,什么事情还没发生呢,他老人家就知道了,于是才有了一出借东风的好戏。第二个是周瑜。周瑜是一见而知之,这个人很聪明,什么事情看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第三个是曹操,曹操是过后而知之。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杀了蔡瑁和张允,马上就明白上当了,以后就再也没上过类似的当,还反过来摆了马超韩遂一道。第四个是蒋干。蒋干是过后而不知,第一回过江不过送了两个水军都督,第二回居然领回了一只火凤凰,把八十三万人马都剧烈氧化了。

这四个人大概和系列一中讲的四种学习的境界大致地对应上。将如我们周围不是诸葛亮就是蒋干,世界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可惜这个世纪上第三种占了大多数,才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变得重要起来。不过当我们在讨论这种划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其基本假设: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跟容易转移,吸收、掌握,或者说更容易共享。在一些情况下,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另一些情况则不尽然。假如你现在进了一个杂技团想学习一个杂耍项目,你看演员们上下抛接好几个鸡蛋(火把有点危险)觉得这玩意挺拉风的,因此决定向师傅请教一下。师傅给你讲解了基本要领,把鸡蛋教给你,你像模像样地把鸡蛋扔起来,然后手忙脚乱地去接,终于有一个没接住,“啪”掉在了地上。几次下来,掉在地上的鸡蛋越来愈多,你开始认为师傅教给你的知识太隐性了,必须显性化,而且是大大的显性化。你开始分析鸡蛋的运动轨迹,受力方向,求解微分方程,终于算出了在t时刻以力f沿转角alpha抛出鸡蛋.........够详细了,计算机都会抛鸡蛋了。你满怀信心地拿起鸡蛋,重新开始一次新的表演........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能够被人共享的难度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将抛鸡蛋的内容全部符号化、数字化后,人们就更容易学习和掌握了。那么,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人,究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共享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究竟在知识共享中起了什么作用,有多大的作用?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知识管理杂谈(一)

让我们谈谈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知识。关于知识,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定义来描述他,也不知道知识与信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到底能不能分清。总之我对于知识有一个信念:它和信息是不同的。掌握信息和掌握知识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说知识(更准确的讲应该是拥有知识的人,不过这就显得过于累赘了)创造财富,而不是消息贩子创造财富。

研究知识的人的第一课总免不了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因此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对于显性知识,那是能够以符号、文字、逻辑、公式等等方式来表示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难于表达的。现实中充斥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虽然难于沟通与交流却非常重要,因此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整天琢磨着怎么把人脑中那点东西挖出来让大伙都知道知道。套句时髦的话,这叫做“晒晒”我的知识,或者更专业一点,叫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的知识不好交流和沟通,这叫茶壶里煮饺子,有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于是我们想办法让他显性化。显性化了的知识(就好像教科书一样)被放到了阳光底下,象熊猫一样被人参观。对于企业来说,最最宝贵的资产成功地留在了动物园供大家参观,就可以保障企业的智力资产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进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奇怪的是事情从此没了下文。怎么样才能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呢?显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这么一条分水岭,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隔开?显性的知识,是不是就可以被大家学习,共享了呢?知识要想共享,接收方就必须有掌握、吸收的能力,或者叫学习的能力。提到学习,我以为有这么几种境界。一为顿悟,不需要人在一旁指点,我就是知道。二为一点就透,什么事情只要说个头,给一点线索或者提示,立刻就明白了。三为孺子可教,把一件事情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表达清楚,对方就理解了。最后为榆木疙瘩,怎么点化都是白搭。当老师的要是遇到最后这种人,大概要操碎了心吧。看看第一种情况,知识根本不需要什么显性化,隐性状态就完成共享了。禅宗历代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手拈金色波罗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人家佛祖啥也没说,迦叶就明白了,这是何等知识共享的境界。没有文字也没有公式,典型的隐性知识,不是也共享了?对于第二种人,恐怕隐性知识也不太怎么需要显性化。真正需要显性化的其实是对第三种人,你都交代清楚了,人家就明白了。但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是还有第四种人的存在,再怎么显性化,知识就是知识,他还是他,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看来我们对于知识显性化的努力看起来多少有一些得不偿失,费了挺大劲做的工作,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用不上。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TEX版衫


正面

背面


背面Ⅱ

阿根廷队在训练


用望远镜可以看得很清楚。



再来一张



右边小球门上方为梅西。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都是servlet服务器,性能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部署grails程序,使用tomcat6.0.14。随便用了几下内存占用升到200+M,闲置系统一段时间后内存占用无明显变化。继续闲置后系统失去响应,cup占用在4%左右,剩余物理内存100M左右。tomcat启动时已经将可用内存设为768M。因为赶时间所有未使用工具查看java各个线程及对象情况,转而用jetty对比一下效果。开启服务器内存占用小于100M,反复折腾系统内存占用升到200+M,与tomcat持平。考虑到hibernate缓存全开,内存占用还是可以接受。闲置5分钟后内存使用锐减为70+M(难道jetty在为hibernate做gc?)。系统运行一天未出现失去响应的情况。就我这个程序来说,不需要什么复杂应用的情况下使用轻量级的jetty要比tomcat效果好。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一种操蛋的archlinux下访问ntfs移动硬盘的方法

archlinux系统,pacman ntfs-3g后插上移动硬盘系统自动识别为SAMSUNG并挂接到/media/SAMSUNG目录。目录权限为700,普通用户什么也看不到。在root下可以看到目录和文件,但是所有包含中文的目录和文件都显示不出来。在lyman哥的帮助下从一堆解决方案中找到一个勉强能用的,留待以后改进。

首先在xfce setting中的File Manager中的Advance关掉Enable Volume Manager,这样系统就不会自作主张给你加载了。然后我们要添加几个参数,才能让硬盘有正确的权限并显示中文。
在/etc/fstab中加入
/dev/sdb1 /mnt/win ntfs-3g users,noauto,uid=1000,gid=100,fmask=0113,dmask=0002,locale=zh_CN.utf8 0 0然后mount /dev/sdb1就可以了。咦,还是没权限?操,一气之下把/mnt/win权限设为777,整个世界清静了。

遗留问题:fstab中只写了sdb1,要是移动硬盘换了个设备名该怎么办呢?每回都去修改fstab?另外/mnt/win目录给的权限太大了,该怎么办呢?

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

一个诡异的BitSet错误

开发环境:GRAILS1.0.3,JAVA6U2。
故障现象:有两个BitSet,做与操作无论如何得不到期望的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写下了如下代码:
....
BitSet b = new BitSet();
b.set(1)
b.and(new BitSet())
println b

结果为{1}

BitSet实例化后,每一个元素默认取值为false,因此做与操作时返回结果无论如何不会有任何结果。但是显然这段代码所做的与操作失败了,没有改变目标的任何值。百思不解,google未果,决定看看源代码,也没看出毛病来。一气之下决定把源代码文件放在项目文件中并改名为MyBitSet,代码调用这个“新”的类,以便我可以自由地加上日志查看运行结果。结果运行一切正常。仍然不知所以然,却搭进去一个下午,点儿背。

2008年7月10日星期四

还是最喜欢极品9

极品在most wanted达到了一个高峰,除了首次引进的真人场景,故事、速度感和赛车的质感都是最好的。极品10没能在9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反而走上了下坡路。至于11,我玩了10分钟就卸载掉了,不知所云。现在我又重新装上了9,开着最喜欢的别摸我(BMW)体验在赛道上狂奔的刺激感。当然、不得不说mia是最漂亮的,比起10那位我一直拼不出名字应该怎么读的模特强多了。

2008年7月7日星期一

纪念七七事变71周年

一九三七年哪,
鬼子嘛进了中原,
先打开了芦沟桥,
后进了山海关哪,
转眼到了冀中平原。
鬼子嘛放大炮啊,
八路军就拉大拴哪,
瞄了一瞄准儿,
巴勾!
打死个日本鬼儿啊,
他俩眼一瞪,见了西天嘛呀呼嘿。

----地下交通站主题曲

2008年7月1日星期二

对联赏析

黛玉摸宝玉带鱼,带鱼爬,黛玉怕;
宝玉舔黛玉鲍鱼,鲍鱼咸,宝玉嫌。

赏析:但凡好联,必是结构精巧,用词精妙,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同时,还有时时不忘创新,非此无以流传于世间。在以往的精品联中,有一种三三七结构结构颇为盛行:意指上下联各十三个字,前六个字三三一组,后七个字单独为一组,例如:

河出图,洛出书,万古文明昭日月
观乎天,察乎地,一时法象定乾坤

又例如: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

其特点为前六个字短小上口,后七个字一气呵成,有痛快淋漓之感。此联却恰恰相反,采用七三三结构,调转过来。读前半部分气势磅礴、心潮激荡,下半部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整联以红楼梦中经典人物为主线,用谐音构造对联整体,黛玉与带鱼、宝玉与鲍鱼,音字交相辉映、情景水乳交融。动词选用恰到好处、不落俗套、既有虎虎生气之威、又有小家碧玉之态,构成了整联的脊梁,烘托出火热的气氛。此联对仗工整、活色生香,实为佳作。

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代码迁移

为响应平安奥运的号召与落实好精神的精神的精神,决定将项目组的代码迁移到git上。其实项目伊始就有这个打算,直接上git,只是为了考虑项目组其他成员的习惯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暂时放弃了。现在接着奥运的东风,正好完成这个想法。

从msysgit上下来最新的1.5.6beta(我就奇怪了,他怎么老是beta),安装好后运行git-svn,直接就给我报错,说是git-svn多少行有问题,懒得理它,直接卸载,换上稍微老旧一点的1.5.5beta(又是beta)。这回git-svn clone http://mycode没问题了,git开始慢慢签出svn的代码。500多个版本还是挺慢的,找点别的事情干。一个半小时后,出现错误:can not commit config file,我倒。重新运行一下git-svn,告诉我more than one value for the key svn-remote.svn.fetch: :refs/remotes/git-svn。检查一下代码目录,只有trunk/.git文件夹。清除该文件夹再次运行git-svn,在100多个版本的时候错误重现。上网google只得到一个结果,似乎用处不大。至此迁移暂告一段落,等以后再好好折腾一下git的文档,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2008年6月26日星期四

转发学院关于落实学校在奥运期间具体指示精神的精神的精神

院研招办于今天下午2:30召开了班长书记大会。现把相关事宜进行转达:
奥运会在我校举行时间:8.9-8.19,9.6-9.16
关于安全奥运方面(自7月2号起):
(1)凡是在校生,暑假期间尽量离校。
(2)没有离校的研究生,随时必须携带有效证件,包括一卡通,学生证,身份证。
(3)不要带同学来实验室,更不能带到自己导师的实验室,因为出了事故,会影响到老师。
(4)公共图书馆,公共机房关闭。
(5)举止文明,不要乱丢垃圾,不吐痰,不说脏话等。
(6)在校的学生,保证实验室干净,插线板附近不要有易燃物,不要在插线板上放纸扎,纸盒之类的东西。


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检查卫生:
(1)定于周五下午2:00-5:00 去每一个博士生(只要有经管院的博士生)宿舍检查卫生。
(2)要求:被子叠好,没有乱拉电线,没有热水器等强用电设备,不要悬挂不优雅的照片,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净,桌子物品摆放整齐,阳台所摆放物品高度不要超过阳台上的小围墙,室内垃圾桶倾倒干净,没有其它安全隐患。
(3)要求每一个宿舍都要留一人。
(4)不要留外校人员住宿。
(5)对于干净的宿舍和比较脏乱的宿舍,学校都要统一公示。

学校明文规定:对于在奥运期间引起事故的责任人,不会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
学院明文规定:对于在此期间,不合格的宿舍(哪怕不是你引起的),不合格的个人,会影响到其入党、评奖学金之类的事情。

2008年6月21日星期六

Firefox发布与袁萌的牢骚

先来听听袁老的高见:
为什么在中国,人们不喜欢火狐(浏览器)?是不是因为在中文里面狐狸的名字不好听?外国人,认为狐狸聪敏;中国人,认为狐狸狡猾,这是因为这两种社会文化的背景不同。如果以此为由,拒绝使用火狐浏览器,那是歪理。我们国内对待火狐浏览器的态度不够积极反映了一个事实:在我们国内,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软件并不完全认同,不够尊重,不够爱惜,也不够明智(有点不识货)。

袁老一动嘴,大部分中国网民被贴上了“不识货”的标签。虽然袁老推崇Firefox的热情可见一斑,但是事实却残酷依旧:尽管IE节节败退,占有率仍然还在70%以上。袁老惹不起洋网民,只好拿自己的同胞撒气。只是袁老在气愤之余,写起文章条理就没那么清晰了:从对火狐不那么热衷推出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软件并不完全认同的结论是不是跨度大了点?还是麻烦袁老把省略的推理步骤些清楚些。

我自己是使用火狐的人,我相信没有参与创造吉尼斯记录但是依旧喜欢火狐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或者是在等待兼容3.0的插件,或者就是想避开下载高峰,或者linux的用户在等待源的更新,袁老连这一帮粉丝一块打翻在地,难道是觉得“不下载的固然不对,没有及时下载的也不是什么好鸟?”

说实话,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要想让人们知道火狐好在哪里太难了,让人们知道火狐哪里不好却是轻而易举的。我在某个企业部署系统的时候推荐员工使用Firefox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弹,原因居然是“还要安装一个新的浏览器?”在人们使用IE已经成为习惯的时候,向更改这个习惯需要极大的努力,这种用户粘性决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得过来的。在微软不断的小动作下,火狐的劣势太明显了:网银用不了;页面显示不正常;用javascript定义的按钮没有响应......除非火狐比IE好的太多,否则先天就集成在windows中的IE就永远占据先手。这一点,自称使用ubuntu的袁老应该深有体会吧?8.04出来的时候,你怎么不号召大家都把windows卸载了啊?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是说最好的产品就一定最受欢迎,否则M$早喝西北风去了,谁抓得住用户(不管是不是正大光明的),谁才能赢得市场。

2008年6月20日星期五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有两个小伙子,都看上了一个姑娘,于是都宣称自己对这个姑娘拥有主权--她是我老婆。但是自古以来只有一夫多妻,却从来没有过一妻多夫,于是这两个小伙子就整天打个不可开交。一个时不时偷偷跑到那个姑娘屋里占点小便宜,另一个就义正严词地强烈谴责,用吐沫还击。后来,一个小伙子觉得老这么打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找到另一个小伙子掰哧掰哧。另一个小伙子也觉得每天打来打去没什么意思,找人家姑娘总不是那么正大光明,于是双方就做到了谈判桌前。小伙子甲说了:为了这个姑娘咱整天打架对咱俩都没好处,你看这么办行不行,咱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姑娘一三五归你二四六归我,星期天3P,这样咱俩谁也别打架。另一个小伙子一想,也没别的什么好办法,这样我也能占不少便宜,得,就这么办。两个小伙子达成了一致,各自高高兴兴回家了。后来有人问甲:“你不是说她是你老婆么?你老婆就这么让人睡?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戴绿帽子吗?”甲说:“不对。我们虽然搁置了争议,但是主权还是在我这一方,不信你看。”说完小伙子把结婚证掏了出来:“看到了吗,上边写的是我的名字!”

2008年6月17日星期二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周济的新段子

在6月16日教育部召开的机关干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了讲话。周部长在讲话中他发表了七点意见。其中在第一点里有这样一句话,是要“把学校建成最坚固和最安全的地方,在灾难发生时学校应成为群众的避难场所。”在第二点里面他强调了要“对全国的学校校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坚决停止使用。”

我很早就奇怪,为什么央视的春节晚会会忽略了这么一位全国观众新闻乐见的相声界后起之秀,每年都用一些老掉牙的面孔在舞台上插科打诨。好在周济同志爱岗敬业,不计个人得失,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上最新的佳作。

从“我们的教育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到“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一次成功改革”,无不体现这周济同学先天的幽默感与后天磨练的厚脸皮。在四川大地震举国哀悼的这段日子,作为相声工作者,周济同志努力按照马列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艺术工作的指导方向,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为悲痛的国人送来了一缕春风,使我们能够笑对灾难,笑面人生。

但是,周济同志的新段子里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反映了他对基层生活了解不深、同普通群众接触不够的老毛病。比如说:“把学校建成最坚固和最安全的地方”,这个“最”字如何体现?有没有量化标准,标准谁来执行?谁来监督?是教育部?建设部?还是公安工商城管居委会联合执法?为了实现这个“最”,需要多投入资金建设校舍?资金从哪里来?是周同学自掏腰包,从演出收入里贡献?还是从不知道哪辈子才能够得着4%GDP的教育资金里划拨?

“对全国的学校校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坚决停止使用。”早干什么去了?非要出了事情猜想起来。你是把校舍停用了,孩子到哪里上课?你的剧场?还是你们家?难道还让孩子们露天上课不成?全面排查,谁来查?你查?和不合格谁说了算?你说了算?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是
十三亿人民为教育部长鼓掌。没错,我们为周同学的精彩表演鼓掌,不过,你能听见掌声,你却听不见死去的孩子们的哭声!!!

2008年6月14日星期六

坚决卸载notepad++

一个优秀共享软件的作者,不应该有如此智力低下的表现。我不反对你对西藏问题有不同见解,毕竟脑袋瓜顶在你自己脖子上。但是,你在软件的主页上发表你的言论,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所有使用你软件的人接受你的思想?那么好,我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你的思想我不接受,永远不接受。还说什么抵制北京奥运,愚蠢!让我们记住这个人:侯今吾。看看的今天的白痴行为明天会有怎样的下场。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为什么知识共享不是幻想

这里是 原文

知识共享本身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活动,与知识管理直接相关。因为知识管理就是要把正确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适当的人。那么,知识共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对于知识传递,或者更为广义地说,信息传递,无外乎两种模式:“拉”和“推”。不论采用“推”模型还是“拉”模型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都会面临该文所提出的问题。但是,现实世界是就是这么奇妙,不论表象如何混沌不清,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作,使得纷乱无章的现实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朝某个方向不紧不慢地运行着。而我们的目的就是厘清各种复杂的事实,找到其根本原因。

文中所提出的四点问题实际上是缓和了两种模型所遇到的问题,单拿出任何一个问题,在某一个模型应用上可能会很突出,而应用于另一个模型,却莫名其妙地淡化掉了。拿第一个问题来说,“共享要消耗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说,要消耗资源。不但是自己的时间,还有脑力,体力,甚至对我来说,加速了我心爱的笔记本的磨损和折旧。但是我却仍然在这里费劲吧里地敲打着键盘,为了什么?也许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许是闲来无事聊以消遣?不管什么原因,我都没有计较我消耗的资源。回到更为抽象的问题上,对于“推”模型,有好为人师,乐于布道者,对于“拉”模型,也有求名求利一心想上者。不管怎么样,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总是有人会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如同原文作者一样,耗时耗力写出一篇博文又为了什么,大概不光是为了给我提供一个靶子吧?

第二个问题,共享时面临一系列决策,共享的时机,共享的位置等。对于“推”模式,这大概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小到日记本,大到博客,都可以成为记录的媒介和发布的平台,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共享。我怀疑在“推”模式下,有多少人会考虑这个问题。我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可没有考虑过共享给谁,甚至原文作者能不能看到也不能保证。我想在“推”模型下,知识的发送方应该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态吧,记录为主,交流为辅,你看到了很好,看不到也无所谓。在“拉”模型下,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自然的,有发布的渠道,就有交流的渠道;知识的共享对象是现成的;至于共享的“度”,也就是共享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发送方自然会心里有底:知识的共享度绝不会超过影响自己的核心利益的程度。相信群众对利益的把握,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共享的行为。

第三个问题,共享的内容正确性如何?他人的评价如何?对于乐意共享的人来说,共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来讲,鼓励人们不断添加正确的内容,改进错误的内容是必须的。至于他人的评价,如果不是在那种一天到晚搞什么绩效评测的傻逼企业里,也不是大不了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内容交流的不够,跟帖呗。

这几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补偿知识共享发送方的投入。如果有一个公平、可持续进行的补偿机制和价格机制,就会大大促进知识共享的发生。有对知识的需求,自然也就会有知识的供给,当对知识的需求足够大的时候,对知识的共享者的补偿就越高。事实上,知识共享真正重大的影响因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我会在随后的文章里继续阐述。

喝口水,明天再说。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Texlive初次使用遇到的问题

第一次尝试texlive(win xp下),并安装了xeCJK for XeTeX(包括最新的xetex-dev-w32)。写了一个hellow world进行编译,出现错误: xelatex.fmt doesn't match xetex.pool。不知道错误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清楚这两个文件是干什么用的,搜索ctex论坛未果,只好发帖求助。有人回复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试了一下没有反应。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等了好长时间没有回复的情况下只好自己亲自上阵,找到了解决方法。
在texliv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utility里,manage the installation标签,creating formats ALL,问题解决。

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

WEB 2.0 FAILS TO PRODUCE CASH

Many members of the Web 2.0 generation of internet companies have so far produced little in the way of revenue, despite bringing about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online behaviour, according to some of the entrepreneurs and financiers behind the movement.

The shortage of revenue among social networks, blogs and other “social media” sites that put user-generated content and communications at their core has persisted despite more than four years of experimentation aimed at turning such sites into money-makers. Together with the US economic downturn and a shortag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the failure has damped the mood in internet start-up circles.

“There is going to be a shake-out here in the next year or two” as many Web 2.0 companies disappear, said Roger Lee, a partner at Battery Ventures.


“These are challenging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said Shawn Hardin, chief executive of Flock, a browser maker that raised $15m in venture capital last week.

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

记性与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在家长和老师的嘴里被奉为经典传颂了无数遍,并且有迹象表明还会被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教育人士继续鼓吹下去。

恐怕学生们只有上了考场才会真正对这句话产生刻骨铭心的感觉,优秀的学生在心里大骂那个混蛋发明的这句话,没有个好记性拿什么上考场;喜欢作弊的学生一边暗自窃喜烂笔头终于要发挥作用,一边心里也会暗暗担忧,要是某一天没机会用烂笔头了可怎么办。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另一句老话,意思大概就是说的是上考场自己水平不济还没办法作弊时的心境。很奇怪的是,人们在平常里贬低自己的记忆力,关键时刻却呼唤着自己心里仅有的一点模糊印象“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好在这种经历不算太多,再加上人类的天性好了伤疤忘了疼,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远比后者要流行。

说白了就一个字,懒!人类的行为总是充满了矛盾,明明是很笨的行为方式,大家都奉为至宝;明明是最节省时间,最有效率的方式,却总是觉得不够保险。烂笔头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让自己可怜的小脑瓜得到了大赦,不用去记忆各种复杂的信息,好像是省了时,省了事,省了水电省煤气。可是人们却从不会思考为了烂笔头要做多少准备工作:笔头和纸张要准备,记录要工整,信息要完备,组织要合理,管理要科学。从内容存储到内容检索,这一系列工作要耗掉多少脑力和体力劳动,最可笑的是,这些工作最好还要落实到他最终的目标归宿---记忆---上去。我们废了这么一大圈劲,就是为了能让记忆这个不可避免的动作推迟一些?有这个必要吗?

很多人丢了手机,就只记得110了。问问他们,这个时候是什么感觉?相信手机还是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一直相信的就是自己,其他的都不可靠。我们却总是生怕累着自己的大脑,千方百计为自己减负。

说到底还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科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采用正确的记忆方法,要记住一辈子发生的值得记住的事,根本就是小菜儿。自知则明,知人则慧,自知不易,知人更不易。

2008年5月17日星期六

几篇只能看不能读的文章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
  《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侄治痔》
  “芝之稚侄郅,至智,知制纸,知织帜。芝痔,炙痔,痔殖,郅至芝址,知之,知芷汁治痔,至芷址执芷枝,狾至,踯,郅执直枝掷之,枝至狾趾,狾止。郅执芷枝致芝,芝执芷治痔,痔止。芝炙脂雉肢致郅。”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 集鸡 鸡即棘鸡 棘鸡饥叽 季姬及箕稷济鸡 鸡既济 跻姬笈 季姬忌 急咭鸡 鸡急 继圾几 季姬急 即籍箕击鸡 箕疾击几伎 伎即齑 鸡叽集几基 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 即记《季姬击鸡记》
  
  《羿裔熠》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伊驿邑,弋一 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 咿,毅亦咿咿。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 医,伊益矣。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熠癔,亦缢。
  
  《遗镒疑医》
  伊姨殪,遗亿镒。伊诣邑,意医姨疫,一医医伊姨。翌,亿镒遗,疑医,以议医。医以伊疑,缢,以移伊疑。伊倚椅以忆,忆以亿镒遗,以议伊医,亦缢。噫!亦异矣!
  
  《易姨医胰》
  易姨悒悒,依议诣夷医。医疑胰疫,遗意易姨倚椅,以异仪移姨胰,弋异蚁一亿,胰液溢,蚁殪,胰以医。易胰怡怡,贻医一夷衣。医衣夷衣,怡怡奕奕。噫!以蚁医胰,异矣!以夷衣贻夷医亦宜矣!
  
  《于瑜欲渔》
  于瑜欲渔,遇馀于寓。语馀:“馀欲渔于渝淤,与馀渔渝欤?”馀语与瑜:“馀欲鬻玉,俞禹欲玉,馀欲遇俞于俞寓。”馀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 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馀语于瑜:“馀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馀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馀禹,雨愈,馀与于 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Fedora9发布啦

网站更新了,呵呵!做个新闻报道,等小白鼠的消息。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今天下午和媳妇去工行捐款。拿出一千元略表一下对灾区人民的心意。到了工行人不是很多,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是来捐款的非常热情的协助我们填单,并“加塞儿”办理了汇款手续。我们还听说今天捐款的人不少,除了银行以后感觉心情稍微变好了一些。
向死难的同胞默哀,向幸存的同胞慰问!
赞一下温总理,希望我天朝愈挫愈坚!

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读“去家乐福前请确保你已经知道这几件事!!!!!”有感

从某二手博客看到这篇二手文章,心中郁闷,不吐不快。

1. 现代奥运的创始人顾拜旦男爵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他是一个法国人。
如果这个法国人为了支持藏独而创办奥运会,我们宁可不办奥运会。相信男爵创办奥运会的本意应该不是分裂中国吧,你把他老人家搬出来干什么?我们反对的是一切支持藏独的人,管他是不是法国人?

2. 第一次有了现代奥运火炬传递始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当时的德国统治者是希特勒。
所以法国人不敢去打火炬的主意。

3. 这次运送奥运火种的飞机是法国生产的空客A330.
换飞机来不及了。

4. 历届奥运会都有人抵制,都发生过火炬被抢,被熄灭的事件。
大哥动动脑子好不好,抵制奥运和支持藏独两码事,就您这水平还写博客?

5. 到现在为止法国政府的官方发言是支持奥运,从未说过支持藏*独。Lv集团从未承认支持藏*独,也未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支持。
到目前中国政府的官方发言没有提到支持抵制家乐福,日本人也从未承认侵略中国。

6. 中国家乐福卖的基本是中国商品,供货商基本为中国供货商,员工基本为中国员工,购物者基本为中国人。
老板基本是法国人,赚的基本是人民币

7. 你有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到家乐福游行示威的权利。别人也有正常营业,到家乐福自由购物的权利。你们互相不能干涉,阻止。
我阻止我老妈上家乐福你管得着吗?

8. 你有认为抵制是爱国的观点,别人也有认为不抵制是爱国的观点。都可以表达,但互相之间不能言语威胁,人身伤害。
我鄙视总可以吧

9. 大部分藏*独分子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叫中国人。
台独分子也是。

10.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权利,你可以争论,批判。但是任何一方如果使用暴力就是错误的。
你应该得诺贝尔和平奖。

11. 达*赖曾经获得过198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奖金都用于非和平事业了吧?

12. 你收到的各种消息应该有一个验证过程再接受,比如上面我告诉你的。比如说的家乐福拿出2500万美金来搞促销,法国使用的货币叫做欧元。
法国人用欧元在中国搞促销?

2008年4月7日星期一

Linux kernal development

许多人还在错误地以为,Linux还是一群黑客在写,这些家伙整天呆在他们父母的卧室里,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在线玩玩角色扮演类游戏,或者在IRC聊天室里为Vi还是Emacs哪个更优秀而打口水仗、抑或为Picard何Kirk谁厉害而争论不休。仅此而已。

最 近Linux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关于Linux内核的发展报告,其中关注的重点是Linux内核的发展方向,最新动态,以及如何做,还有就是谁对内核作出了 贡献等。这份报告主要基于Linux内核过去三年时间的开发情况,从2.6.11到2.6.24,最终得出结论:Linux内核开发的主要人员都是由企业 所赞助的。

说的更详细点那就是,过去三年中有70%到95%的Linux开发人员对Linux社区所作的开发工作都是有酬劳的,这些费用 是由企业支付的,报告还指出,超过70%的内核贡献是以下公司的员工做出的,这些公司主要是:IBM、Intel、Linux基金会、MIPS科技、 NontaVista、Movial、NetApp、Novell和Red Hat。

过去的3年中Linux Kernel的开发人员数目也得到了增长,在2.6.11版本的时候只有483人的代码最终被接受到内核中,到2.6.24版本的时候,有超过1057个 开发人员的代码被内核代码监护人员所采纳。在过去的三年中,总共有3678名开发人员的代码被Linux内核所接受。

报告认为,即使内核 开发人员的数量大量增加,但是做主要工作的的核心开发人员数量并没有增加。过去的三年中,前十名的开发者完成了将近15%的工作,前30名的开发者完成了 30%的工作量。事实上,前五名的开发人员完成了将近8.5%的工作,这些人员是:Al Viro (1.9%内核代码修改); David Miller (1.8%); Adrian Bunk (1.7%); Ralf Baechle (1.6%); and Andrew Morton (1.5%)。

在所有开发者中,有74.1%的开发人员在他们所在的公司从事Linux相关的工作,另外12.9%开发人员从事其他职业,并且他们贡献了10%的内核开发工作,只有剩下的13.9%的开发人员将Linux内核开发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

所以,作为爱好,Linux爱好者们对Linux内核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企业的开发人员才是Linux开发的主力军,按照对内核开发的贡献,这些企业排名如下:
1) Red Hat, 11.2 percent
2) Novell, 8.9 percent
3) IBM, 8.3 percent
4) Intel, 4.1 percent
5) LF, 3.5 percent
6) SGI, 2.0 percent
7) MIPS Technology, 1.6 percent
8) Oracle, 1.3 percent
9) MontaVista, 1.2 percent
10) Linutronix, 1.0 percent.

另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对Linux的发展也做出了2.5%的贡献。
这份报告的撰写人包括有Linux内核开发人员,兼LWN创始人Jonathan Corbet,资深Linux内核安全专家Greg Kroah-Hartman和Linux基金会的市场总监Amanda McPherson。
他 们在这份研究报告中还指出,报告中所看到的只是这些对Linux开发作出贡献的公司的一小部分,通过长尾理论来看,这些公司的数量非常巨大。同时,他们还 指出,这些公司对Linux内核的贡献并不是施舍,从很多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公司对Linux内核的改进使得他们在市场中更富有竞争力。

报 告指出,除了Linux发行版厂商,比如红帽、Novell和MontaVista外,他们的利益驱使很明显,因为他们推广Linux,是为了更好的市场 占有率。他们的下游厂商在对Linux内核的贡献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比如IBM、Intel、SGI、MIPS、Freescale和HP等等,因为他们 的硬件可以搭配Linux操作系统来吸引Linux用户,从而增加他们的销售额。

除了上述两类IT企业外,还有Sony、Nokia和三 星等消费类电子厂商,他们在他们的硬件产品中使用各种修改后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比如电视机顶盒、游戏机、摄像机和行动电话等等。他们参与 Linux内核开发的动机也很简单,从中获取相应的Linux内核发展方向,从而为他们的产品软件系统开发获得一个稳固基础。

研究报告还 指出,现在的linux发展不仅仅是IT厂商的事情。例如,在最新的2.6.25内核中将包含有PF_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域网络防火墙设备)协议的实现,而这些代码的实现是由大众汽车公司的开发人员所完成的。PF_CAN可以使得接口统一环境下的各种组 件进行可信通信,比如在汽车中的各种电子设备。Linux社区给了大众汽车公司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以便于他们能够实现他们的协议代码,同时,大众公司也 发现,将这些代码重新返回到Linux社区中去对他们的技术改进有帮助。

到此为止,你心目中的的Linux开发工程师的形象是不是已经有 所变化了,因为现在的linux工程师更像是一个全职的、中上层的传统软件工程师,但是为什么还有各种有关Linux开发人员的流言蜚语呢? McPherson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大部分人对竞合开发模式的理解存在问题所导致的。这和过去的模式大不相同了,因为在过去看来,花钱让自己的员工开发 程序,让竞争对手无偿使用并且从中牟利简直不可想象。人们还不能从旧有的圈圈中专出来,但是正像研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确实这些支持开源开发的公司从中牟 利了,而且这种分享式研发方式将越来越普遍,而且很快,大部分人的脑子就会转过来,拥抱这种开源的开发模式。

2008年3月30日星期日

有关单位和基金全称的中、英文对照

文末Acknowledgment
比如:The sponsorship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xxxx)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有关单位和基金全称的中、英文对照
中文 英文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Cheung Kon
g Scholars Programme of China (Grant No.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
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China(Grant No.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
a (Grant No. ).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Award Fund for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China(Grant No.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
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Grant No. ).
国防预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Pre-Research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
ence Foundation for Post-doctoral Scientist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超导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
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Superconductivity of China (Gran
t No. ).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unds for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技术项目联合(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
h Technology Joint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
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Advanced
Material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惯性约束聚变领域(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
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Ine
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
h Performance Computing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 ).
国家国防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F
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核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uclear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基础研究“非线性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Nonlinear Science” of China (Grant N
o. ).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University Key Teacher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光电子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ical Science, Minist
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Human Resource Ministry an
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for Returned Chinese Scholars, China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or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y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归国学者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roted by the Foundati
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or Returned Scholars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训练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Tr
ans-Century Training Program Foundation for Talent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
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
cience Fo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科技部博士后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Fo
undation for Post Doctorate Research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二号重点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a Grant for Key Research Items No.2 in “Climbing” Program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重点研究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a Grant for Key Research Items in “Climbing” Program from the Ministry of Sc
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晶体材料)(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
onal “Climbing”Program for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China (Grant No. ).
国家攀登计划(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Climbing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攀登计划基础研究(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
asic Research in “Climbing”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
ce Foundation for Young Scientist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
Regional ) Joint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M
ajor Fundamental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
he State Key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Basic Research of China (Grant No. ). 网上
写法为: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
nt No.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Program for Basic Research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特别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
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Special Foundation of China (NKBRSFC) (Grant No.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
l Foundation for State Major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技术应用于微加工实验室),上海光学及电子研究所(批准号: )资助的
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ptical Technology for
Micro-fabricati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China (Grant
No.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Major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Ma
jor Research plan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of China(Grant No.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
ience Found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Grant No. ).
湖北省高等学校科研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
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Grant No. ).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Fou
ndation of Education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China(Grant No. ).
湖南省教育委员会青年骨干教师和国内访问学者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
upported by the Young Core Instructor and Domestic Visitor Foundation from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Hunan Province, China (Grant No. ).
湖南省中青年科技基金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Technology Fou
ndation for Middle-aged and Young Scientist of Hunan Province,China(Grant No.
).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
nce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China(Grant No. ).
霍英东教育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k Ying-Tong Ed
ucation Foundation, China (Grant No.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
y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Young Teachers in the Higher Educ
ation Institutions of China (Grant No. ).
吉林省基础研究计划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Jilin Pro
vincial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Basic Research,China (Grant No.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
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China(G
rant No. ).
教育部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Key Laboratory for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 of the Education Ministry o
f China (Grant No.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
oundation for Key Progra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Grant No. ).
教育部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Key La
boratory of Quantum Optic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Grant No. ).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arting Foundation for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Grant No. )
教育部重大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Foun
dation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Program for Key Basic Research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
nology,China(Grant No. ).
空间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Aerospac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rtificial Microstructure and Mesoscopic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Grant No. ).
山西省归国学者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xi Provi
ncial Foundation for Returned Scholars(Main Program), China (Grant No. ).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
cience Foundation for Young Scientists of Shanxi Province,China (Grant No. ).

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xi
Provincial Foundation for Leaders of Disciplines in Science, China (Grant No.
).
山西省青年学者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
or Young Scholars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Grant No.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
nce Found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Grant No. ).
上海科技启明星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ghai “P
hosphor” Science Foundation,China (Grant No. ).
上海市“曙光”计划(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Dawn”Prog
ram of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China (Grant No. ).
上海市博士后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ghai Postd
octoral Sustentation Fund,China(Grant No. ).
上海市科委科技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ghai Com
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Grant No. ).
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ghai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Grant No.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明星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hanghai “Post-Qi-Ming-Xing Plan” for Young Scientists, China (Grant No. ).

铁道部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Rese
arch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Railway Ministry of China (Grant No. ).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
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of Materials Compositiz
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Grant No. ).
香港“求实”基金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Qiu Shi”Foundation of
Hong Kong, China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City Unive
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Grant No. ).
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拨款委员会(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Re
search Grants Conncil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hina (Grant No. ).
英中高级科学家交流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Supported by the Exquota Study Vi
sit Funds China-U.K. (Grant No. ).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理论物理分中心,北京8730信箱. Center of Theore
tical Physics, China Center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CAST)(World La
boratory), P.O.Box 873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基金(批准号: )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China (Grant No. ).
中国工程研究院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Key
Foundation of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China(Grant No. ).
中国国防科技预研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De
fence Advance Research Progra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Grant No. ).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
y the Key Bas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Grant No. ).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unds for Key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National “9th
5-year Plan”,China (Grant No.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100 Tale
nts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ina(Grant No.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Majo
r Program for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
na (Grant 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