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共享知识?对于一个组织管理者来说,答案似乎十分明晰:当然是为了提升组织的能力。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共享自己的知识,并且掌握别人的知识,那么组织的能力该是多么强大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艺多不压身”,意思是多学一点总没有坏处,这是从正的方面说的。还有一句是从反的方面说的,叫“书到用时方恨少”。警告大家别等真的需要的时候发现没学到知识再后悔。因此,如果一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将知识贡献到组织中,那么组织能力预期会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对于共享者来说,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到底怎样才算是共享到组织中去呢?显然,如果在组织中一件知识只有一个人掌握,那么我们一般认为知识没有共享。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掌握了某件知识,那么自然地,我们认为知识得到了共享。现在,我们撇开这两种极端情况不谈,只讨论一下中间的状况,即:如果只有组织中的一部分人共享了该知识,算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
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个IT项目开发的团队。团队的技术核心甲解决了一个在“极端情况下多线程任务死锁的问题”。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在组织中共享,共享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掌握该知识。一段时间后,项目经理了解到情况,需求工程师小陈出差在外,暂时还没有掌握该知识,除此以外大家都没问题了。“该件知识是否共享到组织中了呢?”项目经理在思考,“需求工程师了解这玩意也没什么太大意思,再说又只有他一个人没掌握。算了,我看就认为知识已经共享到组织中了吧。"又过了一段时间,项目经理了解到负责市场推广的小李对这件知识其实是一知半解。大概明白有这么个事,但是具体情况说不清楚。“怎么搞的?!”经理刚要发火,转念一想:“小李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就算明白了具体原理,难道还让他每天和用户去解释多线程么?算了,多一个人不知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是认为整个组织已经共享了知识吧。”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演化下去。假设这个组织有N个成员。项目经理的本意是让N个人都共享到该知识的。后来发现只有N-1个人完成了共享,项目经理权衡之后认为共享目标已然达到。再之后发现其实只有N-2个人完成了共享,一番抉择后项目经理维持意见不变。那么如果是N-3个人呢?N-4呢?......只有一个人呢?项目经理忽然发现好像问题变得模糊了,到底共享给多少个人,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目前最直观的感觉是,一件知识似乎不必共享到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共享什么知识是和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角色相关联的。如果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在需要知识的之后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共享者,而在不需要的时候能够简单地过滤到冗余的内容,对于组织来说是不是会更好呢?
让我们做一次时空转移,来到老特拉福德,去看看我心爱的曼联足球队。介绍一下两个出场人物,中场核心罗纳尔多和后防中坚费迪南德。罗纳尔多技术好,速度快,能突破能射门,是队内的“技术骨干”。现在,罗纳尔多宣布愿意向全体队员共享自己的技术,那么,费迪南德是否愿意去学习掌握,把自己变成第二个罗纳尔多么?首先,他个人的先天条件决定了无论他怎么努力也变不成罗纳尔多。知识共享绝对不能否定天才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变成天才。其次,场上的位置决定了练好防守技术远比过人、射门更重要,那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考虑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还是不要花太多精力找罗纳尔多学习过人为好。最后,共享别人的知识,尤其在业务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消耗较大的资源(时间、精力),而回报却是非常不确定的。花了很大精力去心有旁骛,结果往往是样样通,样样送。嗯,就像IS专业一样。虽然“万金油”是每个教练都欣赏的角色,不过他们永远也做不上主力位置。那么,是否意味这罗纳尔多和费迪南德就老死不相往来了呢?当然不是。费迪南德通过向罗纳尔多讨教过人技术,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防守技术,也就是说,共享的目标不是让自己成为多面手,而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反之,罗纳尔多也可以通过和费迪南德的切磋,增强自己的过人本领。
我们在共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共享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共享自身业务的知识因为投入较少,回报较大,或者更准确地说,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少而往往成为优先的选择。相反,对与非自身专业的知识,由于不确定性比较大,而往往是劣选择。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团队中对于某件知识,有的人愿意去共享,而有的人直接忽略掉。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不确定性(风险)小的决策。
看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知识共享的成本了,对不对?下回再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