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

记性与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在家长和老师的嘴里被奉为经典传颂了无数遍,并且有迹象表明还会被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教育人士继续鼓吹下去。

恐怕学生们只有上了考场才会真正对这句话产生刻骨铭心的感觉,优秀的学生在心里大骂那个混蛋发明的这句话,没有个好记性拿什么上考场;喜欢作弊的学生一边暗自窃喜烂笔头终于要发挥作用,一边心里也会暗暗担忧,要是某一天没机会用烂笔头了可怎么办。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另一句老话,意思大概就是说的是上考场自己水平不济还没办法作弊时的心境。很奇怪的是,人们在平常里贬低自己的记忆力,关键时刻却呼唤着自己心里仅有的一点模糊印象“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好在这种经历不算太多,再加上人类的天性好了伤疤忘了疼,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远比后者要流行。

说白了就一个字,懒!人类的行为总是充满了矛盾,明明是很笨的行为方式,大家都奉为至宝;明明是最节省时间,最有效率的方式,却总是觉得不够保险。烂笔头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让自己可怜的小脑瓜得到了大赦,不用去记忆各种复杂的信息,好像是省了时,省了事,省了水电省煤气。可是人们却从不会思考为了烂笔头要做多少准备工作:笔头和纸张要准备,记录要工整,信息要完备,组织要合理,管理要科学。从内容存储到内容检索,这一系列工作要耗掉多少脑力和体力劳动,最可笑的是,这些工作最好还要落实到他最终的目标归宿---记忆---上去。我们废了这么一大圈劲,就是为了能让记忆这个不可避免的动作推迟一些?有这个必要吗?

很多人丢了手机,就只记得110了。问问他们,这个时候是什么感觉?相信手机还是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一直相信的就是自己,其他的都不可靠。我们却总是生怕累着自己的大脑,千方百计为自己减负。

说到底还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科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采用正确的记忆方法,要记住一辈子发生的值得记住的事,根本就是小菜儿。自知则明,知人则慧,自知不易,知人更不易。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