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在英语里是explicit,意思是明确的、清楚的、详细的;隐性是implicit,意思是含糊的、不明确的。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原先不具体的说具体了,原先角度单一的多角度论述一下,原先模糊的、未经量化的量化了,那么知识也就explicit了。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告诉我们一件事:没有显性化不了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手段的改进能让我们将内容具体化,比如有了图以后原来用文字难于表现的内容一下子就生动起来;认识的深入是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理解事物;而数学和计算机的发展能把模糊的变清晰。然而,不论你把抛接鸡蛋的过程如何具体的阐述,如何多角度的论述,如何清晰的量化,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靠一本扔鸡蛋手册是无法让人学会这项技能的。
implicit这个词大概是在nonaka1995年那篇经典的SECI模型的文章发表后流行起来的(至于最早是有谁提出的我没有考证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词是和explicit对应的:tacit。中文把tacit knowledge翻译成默会知识。在Polanyi的著作里,强调的是tacit这个词,而不是implicit。Polanyi认为不存在一组规则和算法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其真正的知识创造。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基于更基础的知识存在着:知识要么是tacit,要么源自于tacit knowledge。那么默会知识是如何共享的呢?通过tradi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好)。tradion有三种机制:模仿、甄别和干中学。通过traditon这种方式,共享的不仅仅是必要的信息和知识,还包括行为方式、价值观、行事准则等等。Sveiby用报纸编辑办公室的案例来解释tradition是如何运作的: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到处是讨论、命令、交换消息的声音,沟通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递的过程。人们的讨论是有目的的,但是知识的转移却是以一种无目的的方式进行的:在讨论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想要获取的知识。人们对团队里的明星高山仰止,学习、模仿者他的做事方法甚至说话方式,而失意者的行为却像瘟疫一样,人们惟恐避之不及。
通过tradition,知识其实是由接收者自己创建出来的,这就是知识共享的实质。所有的真正的知识的获得,都必须是一手的、亲力亲为的,或者说“实践出真知”。通过二手途径,比如书籍、音像制品等传递的不过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将我们大脑中存储的默会知识重新组合、应用,从而构建成新的知识。所谓的知识共享,不过是接收方在大脑中创建的自己的版本罢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说的其实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因为只有信息才有模糊和清晰的说法(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模糊的知识和清晰的知识?)。由此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泥潭:既然我们一直所说的“知识”其实都是信息,那么知识在哪里?它能不能离开人的大脑,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知它的存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