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知识管理杂谈(四)

人们对于显性知识(我还是用这个广为接受的名字来意指我认为实际上是信息的东西)一直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们认为显性知识利于理解和掌握,千方百计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另一方面显性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成为了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有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熟读兵书,对着军事地图口沫横飞,谁都认为这个年轻人胸中有才,上了阵才知道这哥们白瞎一肚子墨水了。另一个倒霉蛋是马谡,和小赵差不多。刘备评论马谡说:“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这二位几千年来一直是学习、使用、扩散显性知识的优秀代表(以下简称三个代表)。到头来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堪大用,还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会咬人的狗不叫。狗不叫不是因为“不会叫”,而是因为“叫不出来”。这叫不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有三种属性:它与行为紧密相连;与目标相关;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harvath,1999)。我们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两位小哥:首先他们获得的知识全部是二手的--兵书战策,都是别人写的。他们自己不但自己没带兵打过仗,赵括连战场都没上过。这么两个生瓜蛋子,怎么指望他们打胜仗?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们来两个熟读的兵书,传递的都是一些信息,而他们只不过起了个复读机的功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把“古人云”给背出来。换句话说,他们和现在的搜索引擎差不多,只占有信息,不具备知识。要想知道怎么打仗,没别的办法,上战场呗。想靠看书让人家把你教会,大概是不可能的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就是“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最好的注解了吧。

默会知识人们的共同感觉是“开不了口”,不仅仅是因为他难于表达,还在于它与行为的环境和具体行为相关联。当人们“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时候,默会知识成了真正的隐藏的宝藏,人们不会想起他来,更不用提把他明确的描述出来。为此,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默会知识,只能采用一种间接方式:案例。一个好的案例首先要给出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将自己使用知识的动作、行为展现出来,从而希望有悟性的听众能够领会其中的精髓。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所以我们看到MBA们经常如痴如醉地沉醉与商业成功案例中,但是邯郸学步者却占到了多数。因为他们记住的是场景,而没能掌握知识。

关于知识的来源,目前普遍认为有两到三个来源:一个是基因、另一个是自己创立、领悟的知识,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是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天生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再不济总会吃奶吧。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基因中,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固化了许多知识(一个有趣的案例请看这里)。自己获得的知识无须过多解释。关于最后一个,有人认为我们的行事会受到习惯和文化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影响。我没什么研究,先不发表评论。

写累了,先搁笔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