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知识管理杂谈(六)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应对外来压力或者负面信息的一种反应。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已知或者笃信向抵触的信息时,就发生了认知失调。面对内心世界与现实的不一致,人们往往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1. 抵制新的信息的内容。此时人们对新的信息持怀疑、敌对的态度,努力使自己相信它是错误的,由此减缓该信息带来的紧张感。通过寻找新信息的错误、漏洞,以及强化自身信念的正确性,最后否定新信息的内容,从而重新达到一致。
  2. 接受新信息的内容。如果新信息的内容确实不容置疑,并且比自身信念更有效,那么放弃旧有观点,转向新的观点也是一种缓解的方式。这在日常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3. 有时候尽管新旧信息本身非常对立,但是人们可以使其共存,通过额外的信念手段调和不一致所带来的紧张感。第三种情况不像前两种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人们仍然通过强化某种理念使其共存。
举个吸烟者的例子。如果一个烟鬼听到吸烟使人短寿,他会有什么反应呢?第一种情况:“胡扯,隔壁老王抽到90多岁,不还活的好好的?你看看人家那身体,比年轻人还棒!”第二种情况:“真的?看来我以后应该要戒烟了!花钱还对身体不好,戒掉!”第三种情况:“我也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不过你看我都抽了30年了,戒烟也不是那么容易。再说了,人家都抽,你要是不抽那不是显得不合群么?”这三种反应,应该是和上文提到的一一对应的。

这三种反应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当人们遇到了同自身认知相否定的信息时,第一反应总是维护自身的认知而否定外来信息。保护自己的认知在初始阶段总是利益最大的。比如IT业千年不变的语言之争--一种语言是否比另一种更好--就是具体的体现。我们今年看到了Linus挑头的C与C++之争,看到了ECMA4出来以后各方的口水战,看来好戏还会继续上演下去。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拥趸,一旦一方站出来攻击自己的最爱,就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对方一定群起而攻之,这反过来又加剧了论战的热度。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反攻对方就是保全自己。自己在某种语言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好不容易成了专家,如果轻易就被人家否定了,那么不但自己的专业技能,加上以前所作的开发工作,都会通通贴上“二等”的标签。因此大家一方面不断给自己打气,强化信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否定对方,以此来缓解失衡。

有趣的是,越是高水平的专家,越是喜欢论战。参加的专家越多,论战的程度越精彩。在旁观者看来,那些平常只深埋在专家脑子里的“隐性知识”在这一刻有如开了闸的洪水奔腾而出。许多在一般情况下--比如著作、演讲等--根本听不到的内容在论战中全部出现了。这些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听起来酣畅淋漓。就好像学会了独孤九剑的令狐冲,只有遇到了任我行,全部能力才被激发出来。
 黄钟公自不知对令狐冲的剑法却也是高估了。“独孤九剑”是敌强愈强,敌人如果武
功不高,“独孤九剑”的精要处也就用不上。此时令狐冲所遇的,乃是当今武林中一位惊
天动地的人物,武功之强,已到了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经他的激发,“独孤九剑”
中种种奥妙精微之处,这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施展自己全部的武功,所有的绝学?当然是玩命的时候。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企业里轰轰烈烈的知识管理。大干快上一套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然后就指望着专家、权威向库里输入内容、经验。事实已然证明这种做法纯属扯淡。一张纸一支笔摆在面前,谁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同时又能被读者领会?谁又能长期坚持下去做这种不知道有谁看,看了又会怎样的无聊的工作?在专家们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同时,既得利益者是否甘愿长期稳定地贡献自己胸中所学?依我看,与其制定什么狗屁规章制度规定专家们必须要贡献多少多少内容,倒不然让他们好好认知失调一下,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威胁,才能逼他们吐出真材实料。否则,不过是全民灌水,实在没什么大意义。可惜,专家们大部分也是领导,或者能让领导帮自己说话,真的出现了认知失调,恐怕行政手段会摆平一切紧张和不安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