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知识管理杂谈(二)

这是一个我的老师给我讲的故事。说三国这部书里有这么几个人。第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未卜而先知,什么事情还没发生呢,他老人家就知道了,于是才有了一出借东风的好戏。第二个是周瑜。周瑜是一见而知之,这个人很聪明,什么事情看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第三个是曹操,曹操是过后而知之。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杀了蔡瑁和张允,马上就明白上当了,以后就再也没上过类似的当,还反过来摆了马超韩遂一道。第四个是蒋干。蒋干是过后而不知,第一回过江不过送了两个水军都督,第二回居然领回了一只火凤凰,把八十三万人马都剧烈氧化了。

这四个人大概和系列一中讲的四种学习的境界大致地对应上。将如我们周围不是诸葛亮就是蒋干,世界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可惜这个世纪上第三种占了大多数,才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变得重要起来。不过当我们在讨论这种划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其基本假设: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跟容易转移,吸收、掌握,或者说更容易共享。在一些情况下,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另一些情况则不尽然。假如你现在进了一个杂技团想学习一个杂耍项目,你看演员们上下抛接好几个鸡蛋(火把有点危险)觉得这玩意挺拉风的,因此决定向师傅请教一下。师傅给你讲解了基本要领,把鸡蛋教给你,你像模像样地把鸡蛋扔起来,然后手忙脚乱地去接,终于有一个没接住,“啪”掉在了地上。几次下来,掉在地上的鸡蛋越来愈多,你开始认为师傅教给你的知识太隐性了,必须显性化,而且是大大的显性化。你开始分析鸡蛋的运动轨迹,受力方向,求解微分方程,终于算出了在t时刻以力f沿转角alpha抛出鸡蛋.........够详细了,计算机都会抛鸡蛋了。你满怀信心地拿起鸡蛋,重新开始一次新的表演........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能够被人共享的难度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将抛鸡蛋的内容全部符号化、数字化后,人们就更容易学习和掌握了。那么,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人,究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共享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究竟在知识共享中起了什么作用,有多大的作用?

1 条评论:

Li Ruibo 说...

所以要提倡结对编程不是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