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为什么知识共享不是幻想

这里是 原文

知识共享本身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活动,与知识管理直接相关。因为知识管理就是要把正确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适当的人。那么,知识共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对于知识传递,或者更为广义地说,信息传递,无外乎两种模式:“拉”和“推”。不论采用“推”模型还是“拉”模型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都会面临该文所提出的问题。但是,现实世界是就是这么奇妙,不论表象如何混沌不清,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作,使得纷乱无章的现实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朝某个方向不紧不慢地运行着。而我们的目的就是厘清各种复杂的事实,找到其根本原因。

文中所提出的四点问题实际上是缓和了两种模型所遇到的问题,单拿出任何一个问题,在某一个模型应用上可能会很突出,而应用于另一个模型,却莫名其妙地淡化掉了。拿第一个问题来说,“共享要消耗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说,要消耗资源。不但是自己的时间,还有脑力,体力,甚至对我来说,加速了我心爱的笔记本的磨损和折旧。但是我却仍然在这里费劲吧里地敲打着键盘,为了什么?也许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许是闲来无事聊以消遣?不管什么原因,我都没有计较我消耗的资源。回到更为抽象的问题上,对于“推”模型,有好为人师,乐于布道者,对于“拉”模型,也有求名求利一心想上者。不管怎么样,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总是有人会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如同原文作者一样,耗时耗力写出一篇博文又为了什么,大概不光是为了给我提供一个靶子吧?

第二个问题,共享时面临一系列决策,共享的时机,共享的位置等。对于“推”模式,这大概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小到日记本,大到博客,都可以成为记录的媒介和发布的平台,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共享。我怀疑在“推”模式下,有多少人会考虑这个问题。我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可没有考虑过共享给谁,甚至原文作者能不能看到也不能保证。我想在“推”模型下,知识的发送方应该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态吧,记录为主,交流为辅,你看到了很好,看不到也无所谓。在“拉”模型下,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自然的,有发布的渠道,就有交流的渠道;知识的共享对象是现成的;至于共享的“度”,也就是共享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发送方自然会心里有底:知识的共享度绝不会超过影响自己的核心利益的程度。相信群众对利益的把握,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共享的行为。

第三个问题,共享的内容正确性如何?他人的评价如何?对于乐意共享的人来说,共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来讲,鼓励人们不断添加正确的内容,改进错误的内容是必须的。至于他人的评价,如果不是在那种一天到晚搞什么绩效评测的傻逼企业里,也不是大不了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内容交流的不够,跟帖呗。

这几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补偿知识共享发送方的投入。如果有一个公平、可持续进行的补偿机制和价格机制,就会大大促进知识共享的发生。有对知识的需求,自然也就会有知识的供给,当对知识的需求足够大的时候,对知识的共享者的补偿就越高。事实上,知识共享真正重大的影响因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我会在随后的文章里继续阐述。

喝口水,明天再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