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知识管理杂谈(五)

我看过一些文章,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知识共享与协同的问题。在国内的文章中,大部分都一厢情愿地去分析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并据此认定中心节点应该是整个网络中的专家节点,或者说,拥有知识最多的人。

学过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是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之流,他们本身并不产生有效数据(对网络管理员除外),真正发送和接受数据的都是end user,他们才是数据的中心。社会网络和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在这一点上没什么不同,其中的中心节点实际上是组织中最活跃、最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和老太太们。这个群体永远是社会网络中最活跃的人,可惜这和她们是不是网络中最有知识的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Sarker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做了一个实证研究。他选择了12 个由美国学生组成的开发团队,通过和挪威的学生开发团队合作,来观察知识在协同中的共享情况。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人共享知识的量同个人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饱学的人越是能够向周围的人分享所学。实验的结果不难想象,尽管假设确实看上去有合理之处,但是数据却否定了这个假设。作者观察到,处于优势地位(或者说能力强)的学生并未象期望一样贡献自己的知识,反而是那些弱势地位的学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些可能的原因。一种可能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愿意炫耀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希望别人能够对其另眼看待。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大概真正有学问的人都很少开口,因为他们无须“证明自己”;而没什么本事的人怕人家说自己不行,所以找个机会就要表现一下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另一种可能是大概高人们多少会有一些“私心”,希望垄断知识能够带来一些竞争优势,因此没什么共享的动力。另外一种可能与知识本身的特点有关:越是重要的知识就越是默会的(tacit),越是难于表达。我们之前分析过,默会知识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下、从事某种活动、在特定价值观下才可能表现出来。在虚拟环境下指望高人们将这种知识明明白白地讲出来确实非常困难。所以“知识源”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要么就是说出来听者不知所云。

有一本书(也许是文章),叫做提问的艺术,提到了提问的一些原则:问题要确定、具体;提问之前自己先研究调查一下;问正确的人;让被问的人觉得值得回答你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能力不足的人却很少顾及到这些原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人在“弱弱地问”,然后底下一群人“同问”,“帮顶”。这些人往往是社区里最活跃的人。相反高人们要相对沉默的多,因为这些问题高人们实在懒得回答。“黑客们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题。如若不然,我们还来干吗?如果你有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玩味的好问题,我们自会对你感激不尽。好问题是激励,是厚礼,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而且通常会暴露我们以前从没意识到或者思考过的问题。对黑客而言,“问得好!”是发自内心的大力称赞。”问题是,谁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最有呼声的群体当然是高人们了,只有高手才能激发另一个高手的能力。可惜,高人是不问问题的。高手的自信心很强,有问题都自己解决;高手的自尊心也很强,竞争的意识无时不在。这两种心态结合膨胀,使得高手们的知识共享方式也非常特殊,最常见的就是打口水仗。一方给出一个观点,另一方立刻还以颜色。双方都是弹药充足、设备精良。在激烈的碰撞中,双方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吸收对方的优点。另一种方式是摆擂台,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每个人的成果都会成为别人的基石。这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高手和新手间不自觉地形成了两套阵营,双方都用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也就是说,指望知识自发地从高手转移到新手,在没有外部推动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4 条评论:

Li Ruibo 说...

要我看,高手基本上都不是靠喋喋不休的发问变成高手的,对新手的一般性回答“RTFM”,其实就是高手自己的成长道路。

新手没养成从“RTFM”的习惯和能力之前,绝难成为高手。所以我不看好外力推动,我认为问题主要在新手自身。所谓“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外因不会是知识共享途径中的决定性因素。

Unknown 说...

我的意思是说,高手和新手之间就好像是富人与穷人一样,形成了不同的两个圈子。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得其乐的。富人开舞会,穷人打扑克。偶有一两个穷人不甘现状,分发图强,也不过都是个人行为而已。现在的问题是,在组织里领导要“均贫富,等贵贱”,强行推动全体人民奔小康。显然,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这种转移是很难发生的。

Li Ruibo 说...

呃~领导威武!

Unknown 说...

我们给x飞做的,不就是领导意志的产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