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知识管理杂谈(一)

让我们谈谈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知识。关于知识,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定义来描述他,也不知道知识与信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到底能不能分清。总之我对于知识有一个信念:它和信息是不同的。掌握信息和掌握知识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说知识(更准确的讲应该是拥有知识的人,不过这就显得过于累赘了)创造财富,而不是消息贩子创造财富。

研究知识的人的第一课总免不了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因此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对于显性知识,那是能够以符号、文字、逻辑、公式等等方式来表示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难于表达的。现实中充斥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虽然难于沟通与交流却非常重要,因此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整天琢磨着怎么把人脑中那点东西挖出来让大伙都知道知道。套句时髦的话,这叫做“晒晒”我的知识,或者更专业一点,叫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的知识不好交流和沟通,这叫茶壶里煮饺子,有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于是我们想办法让他显性化。显性化了的知识(就好像教科书一样)被放到了阳光底下,象熊猫一样被人参观。对于企业来说,最最宝贵的资产成功地留在了动物园供大家参观,就可以保障企业的智力资产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进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奇怪的是事情从此没了下文。怎么样才能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呢?显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这么一条分水岭,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隔开?显性的知识,是不是就可以被大家学习,共享了呢?知识要想共享,接收方就必须有掌握、吸收的能力,或者叫学习的能力。提到学习,我以为有这么几种境界。一为顿悟,不需要人在一旁指点,我就是知道。二为一点就透,什么事情只要说个头,给一点线索或者提示,立刻就明白了。三为孺子可教,把一件事情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表达清楚,对方就理解了。最后为榆木疙瘩,怎么点化都是白搭。当老师的要是遇到最后这种人,大概要操碎了心吧。看看第一种情况,知识根本不需要什么显性化,隐性状态就完成共享了。禅宗历代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手拈金色波罗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人家佛祖啥也没说,迦叶就明白了,这是何等知识共享的境界。没有文字也没有公式,典型的隐性知识,不是也共享了?对于第二种人,恐怕隐性知识也不太怎么需要显性化。真正需要显性化的其实是对第三种人,你都交代清楚了,人家就明白了。但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是还有第四种人的存在,再怎么显性化,知识就是知识,他还是他,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看来我们对于知识显性化的努力看起来多少有一些得不偿失,费了挺大劲做的工作,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用不上。

1 条评论:

Li Ruibo 说...

看这意思,信息是《哈姆雷特》,知识是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