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ww.abanet.org/lpm/lpt/articles/mgt08081.shtml
翻译了一部分。
我一直对所谓知识管理的“模式迁移”或者“革命”的说法心存疑虑。这些观点认为“革命”--比如说从知识获取转为知识创造--已然开始。结果却证明不过是一时风潮罢了。
有了那些前车之鉴,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好好看看律师事务所里的知识管理的发展。这可以看作“控制与命令”模式的倒掉。有时我们称这种发展为新兴的协作,同所谓的“企业2.0"web技术紧密相关。
这股风潮伴随着知识获取向知识创造而兴起。如果你把知识看成一种惰性的东西,可以任意获取、编辑、分发,那你的知识管理工作就悬了。你得不停地和烦人的各类所以和IT系统打交道,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些听腻了的老生常谈:资深的律师要为知识库贡献知识。
反过来,如果你把知识看做一种创新的、协同的活动,那么焦点就变为如何发展和应用那些独特的深刻见解以加深与客户间的联系。你更愿意去和别人沟通,而不是去创建什么完美的知识库。
命令与控制的模式关注于系统和管理结构,它需要获取并发布知识。在这种思路下,知识总是以一种中心化的方式创建出来,通过一些试运行的手段、或是成立项目小组,将运作的结果发布到中央的内容库去。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最多只有25%被人访问过,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人们继续把各类材料放到中心内容库中的热情。
几年前我就觉得命令与控制的模式不那么完美,当时我正在西班牙参加一个知识管理的会议。我加入了一个讨论新型技术-wiki-的课程,探讨wiki软件如何用于构建一个在线的百科全书:Wikipedia。我发觉如果我们能使用这种协同科技分散化内容的创建,没准我们能让更多的律师加入到专业的,尤其是我们缺乏足够专业能力的律师团队中去。我们有人用wiki和blog做了协同实验,试验时间超过了十八个月,结果令我们非常振奋。
对于那些认准命令与控制死理的纯粹主义者来说,无监管的内容爆炸听起来更象一场混乱。但是wiki的成功--建立了世界领先的查询工具,告诉我们即使在internet上我们也能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也许我们应给联合其他单位建一个法律相关的wiki,让法律出版商眼瞅着商品无人问津而干着急去吧。
以blog和wiki手段的协同只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个,另外两个是定位和导航。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知识管理杂谈(五)
我看过一些文章,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知识共享与协同的问题。在国内的文章中,大部分都一厢情愿地去分析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并据此认定中心节点应该是整个网络中的专家节点,或者说,拥有知识最多的人。
学过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是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之流,他们本身并不产生有效数据(对网络管理员除外),真正发送和接受数据的都是end user,他们才是数据的中心。社会网络和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在这一点上没什么不同,其中的中心节点实际上是组织中最活跃、最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和老太太们。这个群体永远是社会网络中最活跃的人,可惜这和她们是不是网络中最有知识的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Sarker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做了一个实证研究。他选择了12 个由美国学生组成的开发团队,通过和挪威的学生开发团队合作,来观察知识在协同中的共享情况。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人共享知识的量同个人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饱学的人越是能够向周围的人分享所学。实验的结果不难想象,尽管假设确实看上去有合理之处,但是数据却否定了这个假设。作者观察到,处于优势地位(或者说能力强)的学生并未象期望一样贡献自己的知识,反而是那些弱势地位的学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些可能的原因。一种可能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愿意炫耀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希望别人能够对其另眼看待。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大概真正有学问的人都很少开口,因为他们无须“证明自己”;而没什么本事的人怕人家说自己不行,所以找个机会就要表现一下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另一种可能是大概高人们多少会有一些“私心”,希望垄断知识能够带来一些竞争优势,因此没什么共享的动力。另外一种可能与知识本身的特点有关:越是重要的知识就越是默会的(tacit),越是难于表达。我们之前分析过,默会知识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下、从事某种活动、在特定价值观下才可能表现出来。在虚拟环境下指望高人们将这种知识明明白白地讲出来确实非常困难。所以“知识源”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要么就是说出来听者不知所云。
有一本书(也许是文章),叫做提问的艺术,提到了提问的一些原则:问题要确定、具体;提问之前自己先研究调查一下;问正确的人;让被问的人觉得值得回答你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能力不足的人却很少顾及到这些原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人在“弱弱地问”,然后底下一群人“同问”,“帮顶”。这些人往往是社区里最活跃的人。相反高人们要相对沉默的多,因为这些问题高人们实在懒得回答。“黑客们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题。如若不然,我们还来干吗?如果你有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玩味的好问题,我们自会对你感激不尽。好问题是激励,是厚礼,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而且通常会暴露我们以前从没意识到或者思考过的问题。对黑客而言,“问得好!”是发自内心的大力称赞。”问题是,谁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最有呼声的群体当然是高人们了,只有高手才能激发另一个高手的能力。可惜,高人是不问问题的。高手的自信心很强,有问题都自己解决;高手的自尊心也很强,竞争的意识无时不在。这两种心态结合膨胀,使得高手们的知识共享方式也非常特殊,最常见的就是打口水仗。一方给出一个观点,另一方立刻还以颜色。双方都是弹药充足、设备精良。在激烈的碰撞中,双方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吸收对方的优点。另一种方式是摆擂台,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每个人的成果都会成为别人的基石。这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高手和新手间不自觉地形成了两套阵营,双方都用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也就是说,指望知识自发地从高手转移到新手,在没有外部推动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学过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是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之流,他们本身并不产生有效数据(对网络管理员除外),真正发送和接受数据的都是end user,他们才是数据的中心。社会网络和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在这一点上没什么不同,其中的中心节点实际上是组织中最活跃、最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和老太太们。这个群体永远是社会网络中最活跃的人,可惜这和她们是不是网络中最有知识的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Sarker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做了一个实证研究。他选择了12 个由美国学生组成的开发团队,通过和挪威的学生开发团队合作,来观察知识在协同中的共享情况。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人共享知识的量同个人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饱学的人越是能够向周围的人分享所学。实验的结果不难想象,尽管假设确实看上去有合理之处,但是数据却否定了这个假设。作者观察到,处于优势地位(或者说能力强)的学生并未象期望一样贡献自己的知识,反而是那些弱势地位的学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些可能的原因。一种可能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愿意炫耀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希望别人能够对其另眼看待。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大概真正有学问的人都很少开口,因为他们无须“证明自己”;而没什么本事的人怕人家说自己不行,所以找个机会就要表现一下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另一种可能是大概高人们多少会有一些“私心”,希望垄断知识能够带来一些竞争优势,因此没什么共享的动力。另外一种可能与知识本身的特点有关:越是重要的知识就越是默会的(tacit),越是难于表达。我们之前分析过,默会知识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下、从事某种活动、在特定价值观下才可能表现出来。在虚拟环境下指望高人们将这种知识明明白白地讲出来确实非常困难。所以“知识源”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要么就是说出来听者不知所云。
有一本书(也许是文章),叫做提问的艺术,提到了提问的一些原则:问题要确定、具体;提问之前自己先研究调查一下;问正确的人;让被问的人觉得值得回答你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能力不足的人却很少顾及到这些原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人在“弱弱地问”,然后底下一群人“同问”,“帮顶”。这些人往往是社区里最活跃的人。相反高人们要相对沉默的多,因为这些问题高人们实在懒得回答。“黑客们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题。如若不然,我们还来干吗?如果你有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玩味的好问题,我们自会对你感激不尽。好问题是激励,是厚礼,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而且通常会暴露我们以前从没意识到或者思考过的问题。对黑客而言,“问得好!”是发自内心的大力称赞。”问题是,谁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最有呼声的群体当然是高人们了,只有高手才能激发另一个高手的能力。可惜,高人是不问问题的。高手的自信心很强,有问题都自己解决;高手的自尊心也很强,竞争的意识无时不在。这两种心态结合膨胀,使得高手们的知识共享方式也非常特殊,最常见的就是打口水仗。一方给出一个观点,另一方立刻还以颜色。双方都是弹药充足、设备精良。在激烈的碰撞中,双方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吸收对方的优点。另一种方式是摆擂台,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每个人的成果都会成为别人的基石。这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高手和新手间不自觉地形成了两套阵营,双方都用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也就是说,指望知识自发地从高手转移到新手,在没有外部推动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知识管理杂谈(四)
人们对于显性知识(我还是用这个广为接受的名字来意指我认为实际上是信息的东西)一直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们认为显性知识利于理解和掌握,千方百计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另一方面显性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成为了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有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熟读兵书,对着军事地图口沫横飞,谁都认为这个年轻人胸中有才,上了阵才知道这哥们白瞎一肚子墨水了。另一个倒霉蛋是马谡,和小赵差不多。刘备评论马谡说:“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这二位几千年来一直是学习、使用、扩散显性知识的优秀代表(以下简称三个代表)。到头来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堪大用,还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会咬人的狗不叫。狗不叫不是因为“不会叫”,而是因为“叫不出来”。这叫不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有三种属性:它与行为紧密相连;与目标相关;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harvath,1999)。我们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两位小哥:首先他们获得的知识全部是二手的--兵书战策,都是别人写的。他们自己不但自己没带兵打过仗,赵括连战场都没上过。这么两个生瓜蛋子,怎么指望他们打胜仗?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们来两个熟读的兵书,传递的都是一些信息,而他们只不过起了个复读机的功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把“古人云”给背出来。换句话说,他们和现在的搜索引擎差不多,只占有信息,不具备知识。要想知道怎么打仗,没别的办法,上战场呗。想靠看书让人家把你教会,大概是不可能的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就是“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最好的注解了吧。
默会知识人们的共同感觉是“开不了口”,不仅仅是因为他难于表达,还在于它与行为的环境和具体行为相关联。当人们“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时候,默会知识成了真正的隐藏的宝藏,人们不会想起他来,更不用提把他明确的描述出来。为此,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默会知识,只能采用一种间接方式:案例。一个好的案例首先要给出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将自己使用知识的动作、行为展现出来,从而希望有悟性的听众能够领会其中的精髓。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所以我们看到MBA们经常如痴如醉地沉醉与商业成功案例中,但是邯郸学步者却占到了多数。因为他们记住的是场景,而没能掌握知识。
关于知识的来源,目前普遍认为有两到三个来源:一个是基因、另一个是自己创立、领悟的知识,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是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天生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再不济总会吃奶吧。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基因中,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固化了许多知识(一个有趣的案例请看这里)。自己获得的知识无须过多解释。关于最后一个,有人认为我们的行事会受到习惯和文化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影响。我没什么研究,先不发表评论。
写累了,先搁笔吧。
默会知识有三种属性:它与行为紧密相连;与目标相关;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harvath,1999)。我们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两位小哥:首先他们获得的知识全部是二手的--兵书战策,都是别人写的。他们自己不但自己没带兵打过仗,赵括连战场都没上过。这么两个生瓜蛋子,怎么指望他们打胜仗?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们来两个熟读的兵书,传递的都是一些信息,而他们只不过起了个复读机的功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把“古人云”给背出来。换句话说,他们和现在的搜索引擎差不多,只占有信息,不具备知识。要想知道怎么打仗,没别的办法,上战场呗。想靠看书让人家把你教会,大概是不可能的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就是“不太依赖于他人的帮助”最好的注解了吧。
默会知识人们的共同感觉是“开不了口”,不仅仅是因为他难于表达,还在于它与行为的环境和具体行为相关联。当人们“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时候,默会知识成了真正的隐藏的宝藏,人们不会想起他来,更不用提把他明确的描述出来。为此,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默会知识,只能采用一种间接方式:案例。一个好的案例首先要给出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将自己使用知识的动作、行为展现出来,从而希望有悟性的听众能够领会其中的精髓。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所以我们看到MBA们经常如痴如醉地沉醉与商业成功案例中,但是邯郸学步者却占到了多数。因为他们记住的是场景,而没能掌握知识。
关于知识的来源,目前普遍认为有两到三个来源:一个是基因、另一个是自己创立、领悟的知识,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是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天生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再不济总会吃奶吧。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基因中,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固化了许多知识(一个有趣的案例请看这里)。自己获得的知识无须过多解释。关于最后一个,有人认为我们的行事会受到习惯和文化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影响。我没什么研究,先不发表评论。
写累了,先搁笔吧。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0day Ebook下载方法
0day predb (0day 出品的资料列表)
现在0day的orlydb已经不能访问,推荐另一个0day predb: http://www.doopes.com/
0day电子书籍下载
国内:
TLFS(据说是亚洲最大的0day站点)(http://www3.eastgame.net)
国外:
http://www.avaxhome.ws/
http://0daybooks.blogspot.com/
http://www.netbks.com/(这个站点是从论坛里的回帖里发现的)
最近上传的Springer的论文集,大都是从这里下的。不过论文集对大多数人都派不上用场,所以大多要自己去下。
BT:
国外有人会把每周0day的ebooks打包放到bt上供人下载,一般名字为ebooks week**(如:ebooks week35),不过这个要慢一周左右。
推荐:http://www.mininova.org
现在0day的orlydb已经不能访问,推荐另一个0day predb: http://www.doopes.com/
0day电子书籍下载
国内:
TLFS(据说是亚洲最大的0day站点)(http://www3.eastgame.net)
国外:
http://www.avaxhome.ws/
http://0daybooks.blogspot.com/
http://www.netbks.com/(这个站点是从论坛里的回帖里发现的)
最近上传的Springer的论文集,大都是从这里下的。不过论文集对大多数人都派不上用场,所以大多要自己去下。
BT:
国外有人会把每周0day的ebooks打包放到bt上供人下载,一般名字为ebooks week**(如:ebooks week35),不过这个要慢一周左右。
推荐:http://www.mininova.org
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
知识管理杂谈(三)
显性在英语里是explicit,意思是明确的、清楚的、详细的;隐性是implicit,意思是含糊的、不明确的。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原先不具体的说具体了,原先角度单一的多角度论述一下,原先模糊的、未经量化的量化了,那么知识也就explicit了。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告诉我们一件事:没有显性化不了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手段的改进能让我们将内容具体化,比如有了图以后原来用文字难于表现的内容一下子就生动起来;认识的深入是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理解事物;而数学和计算机的发展能把模糊的变清晰。然而,不论你把抛接鸡蛋的过程如何具体的阐述,如何多角度的论述,如何清晰的量化,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靠一本扔鸡蛋手册是无法让人学会这项技能的。
implicit这个词大概是在nonaka1995年那篇经典的SECI模型的文章发表后流行起来的(至于最早是有谁提出的我没有考证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词是和explicit对应的:tacit。中文把tacit knowledge翻译成默会知识。在Polanyi的著作里,强调的是tacit这个词,而不是implicit。Polanyi认为不存在一组规则和算法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其真正的知识创造。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基于更基础的知识存在着:知识要么是tacit,要么源自于tacit knowledge。那么默会知识是如何共享的呢?通过tradi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好)。tradion有三种机制:模仿、甄别和干中学。通过traditon这种方式,共享的不仅仅是必要的信息和知识,还包括行为方式、价值观、行事准则等等。Sveiby用报纸编辑办公室的案例来解释tradition是如何运作的: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到处是讨论、命令、交换消息的声音,沟通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递的过程。人们的讨论是有目的的,但是知识的转移却是以一种无目的的方式进行的:在讨论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想要获取的知识。人们对团队里的明星高山仰止,学习、模仿者他的做事方法甚至说话方式,而失意者的行为却像瘟疫一样,人们惟恐避之不及。
通过tradition,知识其实是由接收者自己创建出来的,这就是知识共享的实质。所有的真正的知识的获得,都必须是一手的、亲力亲为的,或者说“实践出真知”。通过二手途径,比如书籍、音像制品等传递的不过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将我们大脑中存储的默会知识重新组合、应用,从而构建成新的知识。所谓的知识共享,不过是接收方在大脑中创建的自己的版本罢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说的其实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因为只有信息才有模糊和清晰的说法(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模糊的知识和清晰的知识?)。由此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泥潭:既然我们一直所说的“知识”其实都是信息,那么知识在哪里?它能不能离开人的大脑,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知它的存在?
implicit这个词大概是在nonaka1995年那篇经典的SECI模型的文章发表后流行起来的(至于最早是有谁提出的我没有考证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词是和explicit对应的:tacit。中文把tacit knowledge翻译成默会知识。在Polanyi的著作里,强调的是tacit这个词,而不是implicit。Polanyi认为不存在一组规则和算法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其真正的知识创造。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基于更基础的知识存在着:知识要么是tacit,要么源自于tacit knowledge。那么默会知识是如何共享的呢?通过tradi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好)。tradion有三种机制:模仿、甄别和干中学。通过traditon这种方式,共享的不仅仅是必要的信息和知识,还包括行为方式、价值观、行事准则等等。Sveiby用报纸编辑办公室的案例来解释tradition是如何运作的: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到处是讨论、命令、交换消息的声音,沟通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递的过程。人们的讨论是有目的的,但是知识的转移却是以一种无目的的方式进行的:在讨论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想要获取的知识。人们对团队里的明星高山仰止,学习、模仿者他的做事方法甚至说话方式,而失意者的行为却像瘟疫一样,人们惟恐避之不及。
通过tradition,知识其实是由接收者自己创建出来的,这就是知识共享的实质。所有的真正的知识的获得,都必须是一手的、亲力亲为的,或者说“实践出真知”。通过二手途径,比如书籍、音像制品等传递的不过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将我们大脑中存储的默会知识重新组合、应用,从而构建成新的知识。所谓的知识共享,不过是接收方在大脑中创建的自己的版本罢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说的其实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因为只有信息才有模糊和清晰的说法(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模糊的知识和清晰的知识?)。由此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泥潭:既然我们一直所说的“知识”其实都是信息,那么知识在哪里?它能不能离开人的大脑,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知它的存在?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知识管理杂谈(二)
这是一个我的老师给我讲的故事。说三国这部书里有这么几个人。第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未卜而先知,什么事情还没发生呢,他老人家就知道了,于是才有了一出借东风的好戏。第二个是周瑜。周瑜是一见而知之,这个人很聪明,什么事情看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第三个是曹操,曹操是过后而知之。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杀了蔡瑁和张允,马上就明白上当了,以后就再也没上过类似的当,还反过来摆了马超韩遂一道。第四个是蒋干。蒋干是过后而不知,第一回过江不过送了两个水军都督,第二回居然领回了一只火凤凰,把八十三万人马都剧烈氧化了。
这四个人大概和系列一中讲的四种学习的境界大致地对应上。将如我们周围不是诸葛亮就是蒋干,世界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可惜这个世纪上第三种占了大多数,才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变得重要起来。不过当我们在讨论这种划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其基本假设: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跟容易转移,吸收、掌握,或者说更容易共享。在一些情况下,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另一些情况则不尽然。假如你现在进了一个杂技团想学习一个杂耍项目,你看演员们上下抛接好几个鸡蛋(火把有点危险)觉得这玩意挺拉风的,因此决定向师傅请教一下。师傅给你讲解了基本要领,把鸡蛋教给你,你像模像样地把鸡蛋扔起来,然后手忙脚乱地去接,终于有一个没接住,“啪”掉在了地上。几次下来,掉在地上的鸡蛋越来愈多,你开始认为师傅教给你的知识太隐性了,必须显性化,而且是大大的显性化。你开始分析鸡蛋的运动轨迹,受力方向,求解微分方程,终于算出了在t时刻以力f沿转角alpha抛出鸡蛋.........够详细了,计算机都会抛鸡蛋了。你满怀信心地拿起鸡蛋,重新开始一次新的表演........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能够被人共享的难度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将抛鸡蛋的内容全部符号化、数字化后,人们就更容易学习和掌握了。那么,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人,究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共享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究竟在知识共享中起了什么作用,有多大的作用?
这四个人大概和系列一中讲的四种学习的境界大致地对应上。将如我们周围不是诸葛亮就是蒋干,世界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可惜这个世纪上第三种占了大多数,才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变得重要起来。不过当我们在讨论这种划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其基本假设: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跟容易转移,吸收、掌握,或者说更容易共享。在一些情况下,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另一些情况则不尽然。假如你现在进了一个杂技团想学习一个杂耍项目,你看演员们上下抛接好几个鸡蛋(火把有点危险)觉得这玩意挺拉风的,因此决定向师傅请教一下。师傅给你讲解了基本要领,把鸡蛋教给你,你像模像样地把鸡蛋扔起来,然后手忙脚乱地去接,终于有一个没接住,“啪”掉在了地上。几次下来,掉在地上的鸡蛋越来愈多,你开始认为师傅教给你的知识太隐性了,必须显性化,而且是大大的显性化。你开始分析鸡蛋的运动轨迹,受力方向,求解微分方程,终于算出了在t时刻以力f沿转角alpha抛出鸡蛋.........够详细了,计算机都会抛鸡蛋了。你满怀信心地拿起鸡蛋,重新开始一次新的表演........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能够被人共享的难度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将抛鸡蛋的内容全部符号化、数字化后,人们就更容易学习和掌握了。那么,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人,究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共享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究竟在知识共享中起了什么作用,有多大的作用?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知识管理杂谈(一)
让我们谈谈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知识。关于知识,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定义来描述他,也不知道知识与信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到底能不能分清。总之我对于知识有一个信念:它和信息是不同的。掌握信息和掌握知识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说知识(更准确的讲应该是拥有知识的人,不过这就显得过于累赘了)创造财富,而不是消息贩子创造财富。
研究知识的人的第一课总免不了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因此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对于显性知识,那是能够以符号、文字、逻辑、公式等等方式来表示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难于表达的。现实中充斥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虽然难于沟通与交流却非常重要,因此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整天琢磨着怎么把人脑中那点东西挖出来让大伙都知道知道。套句时髦的话,这叫做“晒晒”我的知识,或者更专业一点,叫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的知识不好交流和沟通,这叫茶壶里煮饺子,有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于是我们想办法让他显性化。显性化了的知识(就好像教科书一样)被放到了阳光底下,象熊猫一样被人参观。对于企业来说,最最宝贵的资产成功地留在了动物园供大家参观,就可以保障企业的智力资产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进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奇怪的是事情从此没了下文。怎么样才能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呢?显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这么一条分水岭,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隔开?显性的知识,是不是就可以被大家学习,共享了呢?知识要想共享,接收方就必须有掌握、吸收的能力,或者叫学习的能力。提到学习,我以为有这么几种境界。一为顿悟,不需要人在一旁指点,我就是知道。二为一点就透,什么事情只要说个头,给一点线索或者提示,立刻就明白了。三为孺子可教,把一件事情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表达清楚,对方就理解了。最后为榆木疙瘩,怎么点化都是白搭。当老师的要是遇到最后这种人,大概要操碎了心吧。看看第一种情况,知识根本不需要什么显性化,隐性状态就完成共享了。禅宗历代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手拈金色波罗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人家佛祖啥也没说,迦叶就明白了,这是何等知识共享的境界。没有文字也没有公式,典型的隐性知识,不是也共享了?对于第二种人,恐怕隐性知识也不太怎么需要显性化。真正需要显性化的其实是对第三种人,你都交代清楚了,人家就明白了。但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是还有第四种人的存在,再怎么显性化,知识就是知识,他还是他,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看来我们对于知识显性化的努力看起来多少有一些得不偿失,费了挺大劲做的工作,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用不上。
研究知识的人的第一课总免不了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因此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对于显性知识,那是能够以符号、文字、逻辑、公式等等方式来表示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难于表达的。现实中充斥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虽然难于沟通与交流却非常重要,因此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整天琢磨着怎么把人脑中那点东西挖出来让大伙都知道知道。套句时髦的话,这叫做“晒晒”我的知识,或者更专业一点,叫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的知识不好交流和沟通,这叫茶壶里煮饺子,有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于是我们想办法让他显性化。显性化了的知识(就好像教科书一样)被放到了阳光底下,象熊猫一样被人参观。对于企业来说,最最宝贵的资产成功地留在了动物园供大家参观,就可以保障企业的智力资产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进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奇怪的是事情从此没了下文。怎么样才能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呢?显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这么一条分水岭,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隔开?显性的知识,是不是就可以被大家学习,共享了呢?知识要想共享,接收方就必须有掌握、吸收的能力,或者叫学习的能力。提到学习,我以为有这么几种境界。一为顿悟,不需要人在一旁指点,我就是知道。二为一点就透,什么事情只要说个头,给一点线索或者提示,立刻就明白了。三为孺子可教,把一件事情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表达清楚,对方就理解了。最后为榆木疙瘩,怎么点化都是白搭。当老师的要是遇到最后这种人,大概要操碎了心吧。看看第一种情况,知识根本不需要什么显性化,隐性状态就完成共享了。禅宗历代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手拈金色波罗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人家佛祖啥也没说,迦叶就明白了,这是何等知识共享的境界。没有文字也没有公式,典型的隐性知识,不是也共享了?对于第二种人,恐怕隐性知识也不太怎么需要显性化。真正需要显性化的其实是对第三种人,你都交代清楚了,人家就明白了。但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是还有第四种人的存在,再怎么显性化,知识就是知识,他还是他,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看来我们对于知识显性化的努力看起来多少有一些得不偿失,费了挺大劲做的工作,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用不上。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