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GE是华盛顿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源数学软件,用意替代maple,mathmatica,matlab等软件。它本质上是多个开源软件包的大杂烩,可以处理从统计到优化到画图等需求,提供一个“一站式”解决方案。SAGE设计了一个统一的入口,完全使用python调用各种功能,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只不过在我的机器上安装并不顺利,不论是装二进制的包还是从源代码编译(耗时4小时)都不能正常启动。最要命的是,这个大家伙个头实在不小,升级却挺频繁,难道我每次都要重新下载好几百兆的东西重新安装么?
能够把各种各样的功能集成起来,提供统一的界面本身是一个好事,至少免除了大家要学习多种语言之苦,不过搞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总觉得失去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就像是人家给了你一个精美的盒子,功能齐全,但是里面的零件却不是自己选的,有合意的,有不合意的。当然,我不是在抱怨SAGE什么,本身人家已经开源了,我要是有工夫应该自己折腾去。只不过面对这两种思路:大而全(好像M$经常干这种事情)和细粒度的组件,我更偏好哪一种呢?目前来看应该是后者吧。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应对“微软正版验证计划”的技术手段
官方证实,微软将针对中国市场在本月20日启动Windows XP专业版及Office的正版验证计划,届时,安装了盗版Windows XP专业版的电脑将被强行每小时“黑屏”(桌面背景变为纯黑色)一次,Office的菜单栏将被添加“不是正版”的标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能继续有效地使用办公软件,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必要的技术手段是绝对不可少的。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大大降低了技术方案的难度,保证菜鸟也可以轻松学会。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睁大眼睛:
1. 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microsoft office->卸载
2. 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www.openoffice.org/下载openoffice 3
3.安装
4.enjoy it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能继续有效地使用办公软件,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必要的技术手段是绝对不可少的。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大大降低了技术方案的难度,保证菜鸟也可以轻松学会。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睁大眼睛:
1. 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microsoft office->卸载
2. 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www.openoffice.org/下载openoffice 3
3.安装
4.enjoy it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知识管理杂谈(七)
人为什么要共享知识?对于一个组织管理者来说,答案似乎十分明晰:当然是为了提升组织的能力。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共享自己的知识,并且掌握别人的知识,那么组织的能力该是多么强大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艺多不压身”,意思是多学一点总没有坏处,这是从正的方面说的。还有一句是从反的方面说的,叫“书到用时方恨少”。警告大家别等真的需要的时候发现没学到知识再后悔。因此,如果一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将知识贡献到组织中,那么组织能力预期会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对于共享者来说,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到底怎样才算是共享到组织中去呢?显然,如果在组织中一件知识只有一个人掌握,那么我们一般认为知识没有共享。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掌握了某件知识,那么自然地,我们认为知识得到了共享。现在,我们撇开这两种极端情况不谈,只讨论一下中间的状况,即:如果只有组织中的一部分人共享了该知识,算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
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个IT项目开发的团队。团队的技术核心甲解决了一个在“极端情况下多线程任务死锁的问题”。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在组织中共享,共享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掌握该知识。一段时间后,项目经理了解到情况,需求工程师小陈出差在外,暂时还没有掌握该知识,除此以外大家都没问题了。“该件知识是否共享到组织中了呢?”项目经理在思考,“需求工程师了解这玩意也没什么太大意思,再说又只有他一个人没掌握。算了,我看就认为知识已经共享到组织中了吧。"又过了一段时间,项目经理了解到负责市场推广的小李对这件知识其实是一知半解。大概明白有这么个事,但是具体情况说不清楚。“怎么搞的?!”经理刚要发火,转念一想:“小李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就算明白了具体原理,难道还让他每天和用户去解释多线程么?算了,多一个人不知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是认为整个组织已经共享了知识吧。”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演化下去。假设这个组织有N个成员。项目经理的本意是让N个人都共享到该知识的。后来发现只有N-1个人完成了共享,项目经理权衡之后认为共享目标已然达到。再之后发现其实只有N-2个人完成了共享,一番抉择后项目经理维持意见不变。那么如果是N-3个人呢?N-4呢?......只有一个人呢?项目经理忽然发现好像问题变得模糊了,到底共享给多少个人,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目前最直观的感觉是,一件知识似乎不必共享到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共享什么知识是和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角色相关联的。如果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在需要知识的之后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共享者,而在不需要的时候能够简单地过滤到冗余的内容,对于组织来说是不是会更好呢?
让我们做一次时空转移,来到老特拉福德,去看看我心爱的曼联足球队。介绍一下两个出场人物,中场核心罗纳尔多和后防中坚费迪南德。罗纳尔多技术好,速度快,能突破能射门,是队内的“技术骨干”。现在,罗纳尔多宣布愿意向全体队员共享自己的技术,那么,费迪南德是否愿意去学习掌握,把自己变成第二个罗纳尔多么?首先,他个人的先天条件决定了无论他怎么努力也变不成罗纳尔多。知识共享绝对不能否定天才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变成天才。其次,场上的位置决定了练好防守技术远比过人、射门更重要,那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考虑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还是不要花太多精力找罗纳尔多学习过人为好。最后,共享别人的知识,尤其在业务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消耗较大的资源(时间、精力),而回报却是非常不确定的。花了很大精力去心有旁骛,结果往往是样样通,样样送。嗯,就像IS专业一样。虽然“万金油”是每个教练都欣赏的角色,不过他们永远也做不上主力位置。那么,是否意味这罗纳尔多和费迪南德就老死不相往来了呢?当然不是。费迪南德通过向罗纳尔多讨教过人技术,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防守技术,也就是说,共享的目标不是让自己成为多面手,而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反之,罗纳尔多也可以通过和费迪南德的切磋,增强自己的过人本领。
我们在共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共享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共享自身业务的知识因为投入较少,回报较大,或者更准确地说,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少而往往成为优先的选择。相反,对与非自身专业的知识,由于不确定性比较大,而往往是劣选择。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团队中对于某件知识,有的人愿意去共享,而有的人直接忽略掉。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不确定性(风险)小的决策。
看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知识共享的成本了,对不对?下回再说。
然而对于共享者来说,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到底怎样才算是共享到组织中去呢?显然,如果在组织中一件知识只有一个人掌握,那么我们一般认为知识没有共享。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掌握了某件知识,那么自然地,我们认为知识得到了共享。现在,我们撇开这两种极端情况不谈,只讨论一下中间的状况,即:如果只有组织中的一部分人共享了该知识,算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
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个IT项目开发的团队。团队的技术核心甲解决了一个在“极端情况下多线程任务死锁的问题”。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在组织中共享,共享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掌握该知识。一段时间后,项目经理了解到情况,需求工程师小陈出差在外,暂时还没有掌握该知识,除此以外大家都没问题了。“该件知识是否共享到组织中了呢?”项目经理在思考,“需求工程师了解这玩意也没什么太大意思,再说又只有他一个人没掌握。算了,我看就认为知识已经共享到组织中了吧。"又过了一段时间,项目经理了解到负责市场推广的小李对这件知识其实是一知半解。大概明白有这么个事,但是具体情况说不清楚。“怎么搞的?!”经理刚要发火,转念一想:“小李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就算明白了具体原理,难道还让他每天和用户去解释多线程么?算了,多一个人不知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是认为整个组织已经共享了知识吧。”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演化下去。假设这个组织有N个成员。项目经理的本意是让N个人都共享到该知识的。后来发现只有N-1个人完成了共享,项目经理权衡之后认为共享目标已然达到。再之后发现其实只有N-2个人完成了共享,一番抉择后项目经理维持意见不变。那么如果是N-3个人呢?N-4呢?......只有一个人呢?项目经理忽然发现好像问题变得模糊了,到底共享给多少个人,才算共享到组织中呢?目前最直观的感觉是,一件知识似乎不必共享到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共享什么知识是和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角色相关联的。如果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在需要知识的之后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共享者,而在不需要的时候能够简单地过滤到冗余的内容,对于组织来说是不是会更好呢?
让我们做一次时空转移,来到老特拉福德,去看看我心爱的曼联足球队。介绍一下两个出场人物,中场核心罗纳尔多和后防中坚费迪南德。罗纳尔多技术好,速度快,能突破能射门,是队内的“技术骨干”。现在,罗纳尔多宣布愿意向全体队员共享自己的技术,那么,费迪南德是否愿意去学习掌握,把自己变成第二个罗纳尔多么?首先,他个人的先天条件决定了无论他怎么努力也变不成罗纳尔多。知识共享绝对不能否定天才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变成天才。其次,场上的位置决定了练好防守技术远比过人、射门更重要,那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考虑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还是不要花太多精力找罗纳尔多学习过人为好。最后,共享别人的知识,尤其在业务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消耗较大的资源(时间、精力),而回报却是非常不确定的。花了很大精力去心有旁骛,结果往往是样样通,样样送。嗯,就像IS专业一样。虽然“万金油”是每个教练都欣赏的角色,不过他们永远也做不上主力位置。那么,是否意味这罗纳尔多和费迪南德就老死不相往来了呢?当然不是。费迪南德通过向罗纳尔多讨教过人技术,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防守技术,也就是说,共享的目标不是让自己成为多面手,而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反之,罗纳尔多也可以通过和费迪南德的切磋,增强自己的过人本领。
我们在共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共享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共享自身业务的知识因为投入较少,回报较大,或者更准确地说,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少而往往成为优先的选择。相反,对与非自身专业的知识,由于不确定性比较大,而往往是劣选择。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团队中对于某件知识,有的人愿意去共享,而有的人直接忽略掉。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不确定性(风险)小的决策。
看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知识共享的成本了,对不对?下回再说。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知识管理杂谈(六)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应对外来压力或者负面信息的一种反应。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已知或者笃信向抵触的信息时,就发生了认知失调。面对内心世界与现实的不一致,人们往往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这三种反应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当人们遇到了同自身认知相否定的信息时,第一反应总是维护自身的认知而否定外来信息。保护自己的认知在初始阶段总是利益最大的。比如IT业千年不变的语言之争--一种语言是否比另一种更好--就是具体的体现。我们今年看到了Linus挑头的C与C++之争,看到了ECMA4出来以后各方的口水战,看来好戏还会继续上演下去。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拥趸,一旦一方站出来攻击自己的最爱,就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对方一定群起而攻之,这反过来又加剧了论战的热度。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反攻对方就是保全自己。自己在某种语言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好不容易成了专家,如果轻易就被人家否定了,那么不但自己的专业技能,加上以前所作的开发工作,都会通通贴上“二等”的标签。因此大家一方面不断给自己打气,强化信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否定对方,以此来缓解失衡。
有趣的是,越是高水平的专家,越是喜欢论战。参加的专家越多,论战的程度越精彩。在旁观者看来,那些平常只深埋在专家脑子里的“隐性知识”在这一刻有如开了闸的洪水奔腾而出。许多在一般情况下--比如著作、演讲等--根本听不到的内容在论战中全部出现了。这些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听起来酣畅淋漓。就好像学会了独孤九剑的令狐冲,只有遇到了任我行,全部能力才被激发出来。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企业里轰轰烈烈的知识管理。大干快上一套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然后就指望着专家、权威向库里输入内容、经验。事实已然证明这种做法纯属扯淡。一张纸一支笔摆在面前,谁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同时又能被读者领会?谁又能长期坚持下去做这种不知道有谁看,看了又会怎样的无聊的工作?在专家们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同时,既得利益者是否甘愿长期稳定地贡献自己胸中所学?依我看,与其制定什么狗屁规章制度规定专家们必须要贡献多少多少内容,倒不然让他们好好认知失调一下,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威胁,才能逼他们吐出真材实料。否则,不过是全民灌水,实在没什么大意义。可惜,专家们大部分也是领导,或者能让领导帮自己说话,真的出现了认知失调,恐怕行政手段会摆平一切紧张和不安吧。
- 抵制新的信息的内容。此时人们对新的信息持怀疑、敌对的态度,努力使自己相信它是错误的,由此减缓该信息带来的紧张感。通过寻找新信息的错误、漏洞,以及强化自身信念的正确性,最后否定新信息的内容,从而重新达到一致。
- 接受新信息的内容。如果新信息的内容确实不容置疑,并且比自身信念更有效,那么放弃旧有观点,转向新的观点也是一种缓解的方式。这在日常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 有时候尽管新旧信息本身非常对立,但是人们可以使其共存,通过额外的信念手段调和不一致所带来的紧张感。第三种情况不像前两种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人们仍然通过强化某种理念使其共存。
这三种反应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当人们遇到了同自身认知相否定的信息时,第一反应总是维护自身的认知而否定外来信息。保护自己的认知在初始阶段总是利益最大的。比如IT业千年不变的语言之争--一种语言是否比另一种更好--就是具体的体现。我们今年看到了Linus挑头的C与C++之争,看到了ECMA4出来以后各方的口水战,看来好戏还会继续上演下去。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拥趸,一旦一方站出来攻击自己的最爱,就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对方一定群起而攻之,这反过来又加剧了论战的热度。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反攻对方就是保全自己。自己在某种语言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好不容易成了专家,如果轻易就被人家否定了,那么不但自己的专业技能,加上以前所作的开发工作,都会通通贴上“二等”的标签。因此大家一方面不断给自己打气,强化信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否定对方,以此来缓解失衡。
有趣的是,越是高水平的专家,越是喜欢论战。参加的专家越多,论战的程度越精彩。在旁观者看来,那些平常只深埋在专家脑子里的“隐性知识”在这一刻有如开了闸的洪水奔腾而出。许多在一般情况下--比如著作、演讲等--根本听不到的内容在论战中全部出现了。这些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听起来酣畅淋漓。就好像学会了独孤九剑的令狐冲,只有遇到了任我行,全部能力才被激发出来。
黄钟公自不知对令狐冲的剑法却也是高估了。“独孤九剑”是敌强愈强,敌人如果武
功不高,“独孤九剑”的精要处也就用不上。此时令狐冲所遇的,乃是当今武林中一位惊
天动地的人物,武功之强,已到了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经他的激发,“独孤九剑”
中种种奥妙精微之处,这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施展自己全部的武功,所有的绝学?当然是玩命的时候。这让人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企业里轰轰烈烈的知识管理。大干快上一套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然后就指望着专家、权威向库里输入内容、经验。事实已然证明这种做法纯属扯淡。一张纸一支笔摆在面前,谁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同时又能被读者领会?谁又能长期坚持下去做这种不知道有谁看,看了又会怎样的无聊的工作?在专家们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同时,既得利益者是否甘愿长期稳定地贡献自己胸中所学?依我看,与其制定什么狗屁规章制度规定专家们必须要贡献多少多少内容,倒不然让他们好好认知失调一下,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威胁,才能逼他们吐出真材实料。否则,不过是全民灌水,实在没什么大意义。可惜,专家们大部分也是领导,或者能让领导帮自己说话,真的出现了认知失调,恐怕行政手段会摆平一切紧张和不安吧。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