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代码迁移

为响应平安奥运的号召与落实好精神的精神的精神,决定将项目组的代码迁移到git上。其实项目伊始就有这个打算,直接上git,只是为了考虑项目组其他成员的习惯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暂时放弃了。现在接着奥运的东风,正好完成这个想法。

从msysgit上下来最新的1.5.6beta(我就奇怪了,他怎么老是beta),安装好后运行git-svn,直接就给我报错,说是git-svn多少行有问题,懒得理它,直接卸载,换上稍微老旧一点的1.5.5beta(又是beta)。这回git-svn clone http://mycode没问题了,git开始慢慢签出svn的代码。500多个版本还是挺慢的,找点别的事情干。一个半小时后,出现错误:can not commit config file,我倒。重新运行一下git-svn,告诉我more than one value for the key svn-remote.svn.fetch: :refs/remotes/git-svn。检查一下代码目录,只有trunk/.git文件夹。清除该文件夹再次运行git-svn,在100多个版本的时候错误重现。上网google只得到一个结果,似乎用处不大。至此迁移暂告一段落,等以后再好好折腾一下git的文档,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2008年6月26日星期四

转发学院关于落实学校在奥运期间具体指示精神的精神的精神

院研招办于今天下午2:30召开了班长书记大会。现把相关事宜进行转达:
奥运会在我校举行时间:8.9-8.19,9.6-9.16
关于安全奥运方面(自7月2号起):
(1)凡是在校生,暑假期间尽量离校。
(2)没有离校的研究生,随时必须携带有效证件,包括一卡通,学生证,身份证。
(3)不要带同学来实验室,更不能带到自己导师的实验室,因为出了事故,会影响到老师。
(4)公共图书馆,公共机房关闭。
(5)举止文明,不要乱丢垃圾,不吐痰,不说脏话等。
(6)在校的学生,保证实验室干净,插线板附近不要有易燃物,不要在插线板上放纸扎,纸盒之类的东西。


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检查卫生:
(1)定于周五下午2:00-5:00 去每一个博士生(只要有经管院的博士生)宿舍检查卫生。
(2)要求:被子叠好,没有乱拉电线,没有热水器等强用电设备,不要悬挂不优雅的照片,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净,桌子物品摆放整齐,阳台所摆放物品高度不要超过阳台上的小围墙,室内垃圾桶倾倒干净,没有其它安全隐患。
(3)要求每一个宿舍都要留一人。
(4)不要留外校人员住宿。
(5)对于干净的宿舍和比较脏乱的宿舍,学校都要统一公示。

学校明文规定:对于在奥运期间引起事故的责任人,不会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
学院明文规定:对于在此期间,不合格的宿舍(哪怕不是你引起的),不合格的个人,会影响到其入党、评奖学金之类的事情。

2008年6月21日星期六

Firefox发布与袁萌的牢骚

先来听听袁老的高见:
为什么在中国,人们不喜欢火狐(浏览器)?是不是因为在中文里面狐狸的名字不好听?外国人,认为狐狸聪敏;中国人,认为狐狸狡猾,这是因为这两种社会文化的背景不同。如果以此为由,拒绝使用火狐浏览器,那是歪理。我们国内对待火狐浏览器的态度不够积极反映了一个事实:在我们国内,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软件并不完全认同,不够尊重,不够爱惜,也不够明智(有点不识货)。

袁老一动嘴,大部分中国网民被贴上了“不识货”的标签。虽然袁老推崇Firefox的热情可见一斑,但是事实却残酷依旧:尽管IE节节败退,占有率仍然还在70%以上。袁老惹不起洋网民,只好拿自己的同胞撒气。只是袁老在气愤之余,写起文章条理就没那么清晰了:从对火狐不那么热衷推出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软件并不完全认同的结论是不是跨度大了点?还是麻烦袁老把省略的推理步骤些清楚些。

我自己是使用火狐的人,我相信没有参与创造吉尼斯记录但是依旧喜欢火狐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或者是在等待兼容3.0的插件,或者就是想避开下载高峰,或者linux的用户在等待源的更新,袁老连这一帮粉丝一块打翻在地,难道是觉得“不下载的固然不对,没有及时下载的也不是什么好鸟?”

说实话,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要想让人们知道火狐好在哪里太难了,让人们知道火狐哪里不好却是轻而易举的。我在某个企业部署系统的时候推荐员工使用Firefox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弹,原因居然是“还要安装一个新的浏览器?”在人们使用IE已经成为习惯的时候,向更改这个习惯需要极大的努力,这种用户粘性决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得过来的。在微软不断的小动作下,火狐的劣势太明显了:网银用不了;页面显示不正常;用javascript定义的按钮没有响应......除非火狐比IE好的太多,否则先天就集成在windows中的IE就永远占据先手。这一点,自称使用ubuntu的袁老应该深有体会吧?8.04出来的时候,你怎么不号召大家都把windows卸载了啊?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是说最好的产品就一定最受欢迎,否则M$早喝西北风去了,谁抓得住用户(不管是不是正大光明的),谁才能赢得市场。

2008年6月20日星期五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有两个小伙子,都看上了一个姑娘,于是都宣称自己对这个姑娘拥有主权--她是我老婆。但是自古以来只有一夫多妻,却从来没有过一妻多夫,于是这两个小伙子就整天打个不可开交。一个时不时偷偷跑到那个姑娘屋里占点小便宜,另一个就义正严词地强烈谴责,用吐沫还击。后来,一个小伙子觉得老这么打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找到另一个小伙子掰哧掰哧。另一个小伙子也觉得每天打来打去没什么意思,找人家姑娘总不是那么正大光明,于是双方就做到了谈判桌前。小伙子甲说了:为了这个姑娘咱整天打架对咱俩都没好处,你看这么办行不行,咱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姑娘一三五归你二四六归我,星期天3P,这样咱俩谁也别打架。另一个小伙子一想,也没别的什么好办法,这样我也能占不少便宜,得,就这么办。两个小伙子达成了一致,各自高高兴兴回家了。后来有人问甲:“你不是说她是你老婆么?你老婆就这么让人睡?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戴绿帽子吗?”甲说:“不对。我们虽然搁置了争议,但是主权还是在我这一方,不信你看。”说完小伙子把结婚证掏了出来:“看到了吗,上边写的是我的名字!”

2008年6月17日星期二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周济的新段子

在6月16日教育部召开的机关干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了讲话。周部长在讲话中他发表了七点意见。其中在第一点里有这样一句话,是要“把学校建成最坚固和最安全的地方,在灾难发生时学校应成为群众的避难场所。”在第二点里面他强调了要“对全国的学校校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坚决停止使用。”

我很早就奇怪,为什么央视的春节晚会会忽略了这么一位全国观众新闻乐见的相声界后起之秀,每年都用一些老掉牙的面孔在舞台上插科打诨。好在周济同志爱岗敬业,不计个人得失,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上最新的佳作。

从“我们的教育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到“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一次成功改革”,无不体现这周济同学先天的幽默感与后天磨练的厚脸皮。在四川大地震举国哀悼的这段日子,作为相声工作者,周济同志努力按照马列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艺术工作的指导方向,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为悲痛的国人送来了一缕春风,使我们能够笑对灾难,笑面人生。

但是,周济同志的新段子里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反映了他对基层生活了解不深、同普通群众接触不够的老毛病。比如说:“把学校建成最坚固和最安全的地方”,这个“最”字如何体现?有没有量化标准,标准谁来执行?谁来监督?是教育部?建设部?还是公安工商城管居委会联合执法?为了实现这个“最”,需要多投入资金建设校舍?资金从哪里来?是周同学自掏腰包,从演出收入里贡献?还是从不知道哪辈子才能够得着4%GDP的教育资金里划拨?

“对全国的学校校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坚决停止使用。”早干什么去了?非要出了事情猜想起来。你是把校舍停用了,孩子到哪里上课?你的剧场?还是你们家?难道还让孩子们露天上课不成?全面排查,谁来查?你查?和不合格谁说了算?你说了算?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是
十三亿人民为教育部长鼓掌。没错,我们为周同学的精彩表演鼓掌,不过,你能听见掌声,你却听不见死去的孩子们的哭声!!!

2008年6月14日星期六

坚决卸载notepad++

一个优秀共享软件的作者,不应该有如此智力低下的表现。我不反对你对西藏问题有不同见解,毕竟脑袋瓜顶在你自己脖子上。但是,你在软件的主页上发表你的言论,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所有使用你软件的人接受你的思想?那么好,我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你的思想我不接受,永远不接受。还说什么抵制北京奥运,愚蠢!让我们记住这个人:侯今吾。看看的今天的白痴行为明天会有怎样的下场。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为什么知识共享不是幻想

这里是 原文

知识共享本身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活动,与知识管理直接相关。因为知识管理就是要把正确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适当的人。那么,知识共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对于知识传递,或者更为广义地说,信息传递,无外乎两种模式:“拉”和“推”。不论采用“推”模型还是“拉”模型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都会面临该文所提出的问题。但是,现实世界是就是这么奇妙,不论表象如何混沌不清,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作,使得纷乱无章的现实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朝某个方向不紧不慢地运行着。而我们的目的就是厘清各种复杂的事实,找到其根本原因。

文中所提出的四点问题实际上是缓和了两种模型所遇到的问题,单拿出任何一个问题,在某一个模型应用上可能会很突出,而应用于另一个模型,却莫名其妙地淡化掉了。拿第一个问题来说,“共享要消耗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说,要消耗资源。不但是自己的时间,还有脑力,体力,甚至对我来说,加速了我心爱的笔记本的磨损和折旧。但是我却仍然在这里费劲吧里地敲打着键盘,为了什么?也许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许是闲来无事聊以消遣?不管什么原因,我都没有计较我消耗的资源。回到更为抽象的问题上,对于“推”模型,有好为人师,乐于布道者,对于“拉”模型,也有求名求利一心想上者。不管怎么样,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总是有人会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如同原文作者一样,耗时耗力写出一篇博文又为了什么,大概不光是为了给我提供一个靶子吧?

第二个问题,共享时面临一系列决策,共享的时机,共享的位置等。对于“推”模式,这大概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小到日记本,大到博客,都可以成为记录的媒介和发布的平台,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共享。我怀疑在“推”模式下,有多少人会考虑这个问题。我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可没有考虑过共享给谁,甚至原文作者能不能看到也不能保证。我想在“推”模型下,知识的发送方应该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态吧,记录为主,交流为辅,你看到了很好,看不到也无所谓。在“拉”模型下,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自然的,有发布的渠道,就有交流的渠道;知识的共享对象是现成的;至于共享的“度”,也就是共享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发送方自然会心里有底:知识的共享度绝不会超过影响自己的核心利益的程度。相信群众对利益的把握,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共享的行为。

第三个问题,共享的内容正确性如何?他人的评价如何?对于乐意共享的人来说,共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来讲,鼓励人们不断添加正确的内容,改进错误的内容是必须的。至于他人的评价,如果不是在那种一天到晚搞什么绩效评测的傻逼企业里,也不是大不了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内容交流的不够,跟帖呗。

这几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补偿知识共享发送方的投入。如果有一个公平、可持续进行的补偿机制和价格机制,就会大大促进知识共享的发生。有对知识的需求,自然也就会有知识的供给,当对知识的需求足够大的时候,对知识的共享者的补偿就越高。事实上,知识共享真正重大的影响因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我会在随后的文章里继续阐述。

喝口水,明天再说。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Texlive初次使用遇到的问题

第一次尝试texlive(win xp下),并安装了xeCJK for XeTeX(包括最新的xetex-dev-w32)。写了一个hellow world进行编译,出现错误: xelatex.fmt doesn't match xetex.pool。不知道错误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清楚这两个文件是干什么用的,搜索ctex论坛未果,只好发帖求助。有人回复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试了一下没有反应。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等了好长时间没有回复的情况下只好自己亲自上阵,找到了解决方法。
在texliv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utility里,manage the installation标签,creating formats ALL,问题解决。